《吴山图》记
本文出自:归有光
【题解】
明朝嘉靖年间,魏用晦做了江苏吴县的县令。他当政期间,吴县百姓安居乐业,所以口碑颇好。当魏用晦离任时,吴县百姓为了感谢他,就送了他一幅描绘吴山风景的《吴山图》。归有光与魏用晦交好,他听说此事后,写了这篇《吴山图》记。本文以山水画为线索,通过介绍吴县的名山古迹,以及魏用晦对吴县百姓的恩泽,赞颂了魏用晦的贤明。
【原文】
吴、长洲二县[1],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2],吴之故宫在焉[3],尚有西子之遗迹[4]。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5]。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6],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7]?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注释】
[1]吴、长洲:均为吴郡辖县,治所同在今南京苏州。
[2]灵岩:山名,在今苏州市西南。
[3]吴之故宫:指馆娃宫,为吴王夫差为西施建造。
[4]西子:指西施。
[5]高第:指官吏考绩列入较高的等第。
[6]尸祝:这里是祭祀的意思。
[7]惓(quán)惓:恳切诚挚。
【翻译】
吴县和长洲两县,都在吴郡郡治所在地,只是划界而治。郡西的那许多山,都在吴县境内。其中最高的,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山上,还留存着春秋时吴国的宫殿,那里至今还有西施的遗迹。至于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各山,都是游览胜地。还有那广阔无边、三万六千顷的太湖,七十二座山峰沉浸在湖中,堪称是海内的奇观了!
我的同年好友魏用晦做了吴县县令,不到三年,因为政绩显著而被召入朝中任给事中。魏君做县令,布恩惠德爱于百姓之中,百姓想挽留他却终不能如愿,而魏君也不忍心撇下百姓而入朝中,因此热心的人便画了一张《吴山图》来作为赠别留念。
县令对于百姓真是非常的重要啊。县令如果贤明,那他所管辖地方的山川草木也蒙受他的恩泽而焕发光彩;县令如果不贤明,那他所管辖地方的山川草木也会遭到他的祸害而蒙受耻辱。魏君对于吴县的山川,应该说是增添了光彩。将来我们吴县的百姓要选择一个风景胜地,把他的牌位放在佛寺道观里供奉起来,那是理所当然的。然而魏君则又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还对那里的山水人情久久不能忘怀呢?从前苏轼称赞韩琦离开黄州四十多年,仍然思念那里而不能忘记,以至于作了《思黄州》的诗篇,苏轼为黄州人将诗刻在石碑上。从此以后,人们才知道贤者到过的地方,不单单是那里的人民不忍忘怀自己,自己也是不会忘怀那里的人民的啊。
魏君离开吴县已经有三年了。一天,他和我同在内庭,他拿出这张图来,边观赏边叹息,因而叫我作一篇记文记述此事。唉!魏君对我们吴县有如此的深情,怎么能让我们这里的百姓忘记他呢?
【解读】
本文的重点,不是有关吴山图的景色描写,也不是赠图的缘由,而是由吴山百姓向魏用晦赠图而阐发的感想。“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一句后面,都是作者的感想。此文意出尘外,怪生笔端,故而能言之恳款,娓娓动人。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