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墨子曰:“古之圣王,欲传其道于后世,是故书之竹帛,镂之金石,传遗后世子孙,欲后世子孙法之也。今闻先王之遗①而不为,是废先王之传也。”
子墨子南游使卫,关中②载书甚多,弦唐子见而怪之,曰:“吾夫子教公尚过曰:‘揣曲直而已。’今夫子载书甚多,何有也?”子墨子曰:“昔者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夕见漆③十士,故周公旦佐相天子,其修至于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吾安敢废此?翟闻之:‘同归之物,信有误者。’然而民听不钧④,是以书多也。今若过之心者,数逆于精微。同归之物,既已知其要矣,是以不教以书也。而子何怪焉?”
【注释】
① 遗:“道”字之误。
② 关中:指车上横阑之内,即车中。
③ 漆:“七”之借音字。
④ 钧:通“均”,一致。
【翻译】
墨子说:“古时候的圣王,想把自己的学说传给后代,因此写在竹简、帛上,刻在金、石上,留传给后代子孙,要后代子孙学习它。现在听到了先王的学说却不去实行,这是废弃先王所传的学说了。”
墨子南游到卫国去,车厢中装载的书很多,弦唐子见了觉得很奇怪,问道:“老师您曾教导公尚过说:‘书籍不过用来衡量是非曲直罢了。’现在老师装载这么多书,有什么用处呢?”墨子说:“过去周公旦早晨读书百篇,晚上接见七十个士人,所以周公旦辅助天子,他的美善传到了今天。我上没有国君的差事,下没有耕种的艰难,我怎么敢抛弃这些书呢!我听说过:‘万事万物殊途同归,流传的时候确实会出现差错。’但是由于人们听到的不能一致,书就多起来了。现在像公尚过那样的人,已能够考虑事理之精微。对于殊途同归的万事万物,既已知道其重要旨意,因此就不用以书教育了。而你为什么要感到奇怪呢?”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