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术中心思想及心得

 
鬼谷子认为,与人交谈的最终目的,就是旁敲侧击,诱使对方多说话,通过察言观色,从而窥测对方实情。就像张网捕猎,若能沉心静气严阵以待,就能捕获猎物。理性对待鬼谷子这种“钓语术”,不必冠以道德的恶谥,无疑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丰富自己待人处事的本领。
 
1.张网得实,虚静以待
 
《反应》篇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得鱼在于投饵,得语在于发问;投饵则鱼来,发问则语应,故为“钓语”。鬼谷子认为,犹如设饵钓鱼、张网捕兽,想了解对方的情况,就要使用手段或动之以情,或投之以利,诱其暴露真实想法和需求,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钓语”的关键在于巧妙隐秘,手段要多种多样。鬼谷子的“钓人之网”,尽管有人认为是在行奸使诈,但可以理解为一种沟通方法,从中获取想要的信息。同样,有人认为“用间”是卑劣、阴险的行为。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观念也得到改变。“用间”并不是单一破坏敌手,而是谋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可以察看敌情,知己知彼。
 
可以分化对手,在对抗中获取胜利。
 
当今世界,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资源。谁先掌握了信息,谁就能把握时机抢占市场。寻找对方弱点,发挥己方优势,进而击败对手。参与市场竞争必须耳目灵通,作为经营决策者而言,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情报。企业获取情报及时,就能提高竞争力,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和经营策略。高明的企业家,深悉“用间”是“张网得实”的重要手段,在“用间”与“用人”的结合上深谋远虑,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实践。
 
2.听话听音,言之有据
 
俗话说“听锣听声,听话听音”,这个“音”不是指口音,指的是弦外之音,意思是说听别人说话,要明白其言外之意。当然,对于那些空话、大话,即使天花乱坠,也要保持理智,绝不可轻信。在谈话时抓住机会提问,通过有效诘难,就可以深入了解对方实情。轮到自己说话,则要简洁有力。
 
战国时,齐国田婴为了发展家族势力,准备在他的封地薛大建城池,这样做就远离了齐国朝廷,不利于国家利益,也不利于个人发展。因此,他手下的门客纷纷劝阻。田婴于是下令:“凡来劝阻者,一律不要通报。”这时,有一个人冒险前来,让下人通报:“我只有三个字,多一个字,愿受烹煮之刑。”这引发了田婴的好奇心,于是接见了他。拜见完毕,那人说:“海大鱼!”然后掉头就走。田婴忙说:“且留下,把话说完!”那人说:“我可不敢拿性命当儿戏!”田婴说:“不碍事,请讲。”
 
那人说:“你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渔网钓钩对它无能为力,一旦离开了大海,蝼蚁也能随意摆布它。以此相比,齐国就像殿下的‘水’,如果永远拥有齐国,要薛地有什么用呢?如果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地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也没什么用。”田婴听了,称赞说:“对。”于是停止了在薛地筑城的工程。
 
那个齐人为了勾起田婴的好奇心,让他倾听自己的言论,用充满悬念的言语诱惑他,用“海大鱼”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了“龙游浅滩遭虾戏”的意思,使田婴意识到自己思虑不周,犯了错误。
 
现实生活中,有人说话很直接,有人说话很委婉。虽然无所谓对错,但有时太直接的话,会让人觉得不便,或抹不开面子。为了起到好的效果,就要使用一些隐语。不过,使用这种方式,一定要确保对方能够听明白,否则就是白费心思。
 
看一个人是善是恶,要看眼神;看一个人是智是愚,要观言行。在与人的交谈中,适当运用比喻,或加上一段长长的议论,就会把握谈话的主动权。出色的语言表达,可以使人内心感动;善于说话的人,会获得更多机会。当对方形迹未显,或不太了解时,不妨采取圆通的方式,使其渐渐失去戒心,脱去外壳。有了充分了解,再用既定的原则来对待。这是鬼谷子在《反应》篇中所讲的谋略思想。
 
3.声情并茂,引起共鸣。
 
说话要声情并茂,善于借助谈话技巧,引起对方的共鸣,由此了解对方的实情,以决定下一步行动。这是游说的最高境界。达到这种境界,就能顺利完成任务,取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东汉顺帝时外戚梁冀专权,长达二十多年,政治黑暗民生艰难。梁冀是历史上十大奸臣(庆父、赵高、梁冀、董卓、来俊臣、李林甫、秦桧、严嵩、魏忠贤、和珅)之一。因质帝称梁冀为“跋扈将军”,次年即被他毒杀,另立桓帝即位。他独揽东汉王朝大权,结党营私,大封梁氏一门为侯为官。这时,广陵人张婴不堪暴政,在当地聚众起义,抗击官府,纵横徐扬一带几十年。朝廷屡剿无功,深感头疼。朝中有一位御史,名叫张纲,廉洁刚正,得罪不少权贵。于是梁冀上奏汉顺帝,任张纲为广陵太守,让他平息暴动,企图借刀杀人。
 
张纲来到广陵,独自一人去了张婴大营。张婴十分惊讶,便问:“太守大人屈尊来到贼营,不知有何见教?”张纲站起身,施礼说:“将军何出此言?下官办事不周,不恤民情,以至陷民于水火之中。俗话说‘官逼民反’,将军清廉自律,行侠仗义之举,实令下官敬佩不已。”听到这番话,张婴很意外,连忙起来赔罪,说:“太守早来十年,我张婴何至于此?我是草莽之人,不知礼仪,无法结交朝廷,我也自知是釜底游鱼,苟延残喘而已,哪能活得长久?今天大人到此,请为我指点迷津!”于是,张纲通过安抚的办法,不动一兵一卒,经过反复协商妥善处置,终于平息了广陵暴乱。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张纲采取攻心之法说服张婴,不靠威压和利诱。首先承认朝廷的失职,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然后称赞张婴为民赴险,打动了张婴,攻破了其心理防线。这正是“攻心为上”的原则。张纲在任期间,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张纲死后,张婴等五百余人披麻戴孝,扶枢至四川武阳,安葬完毕才挥泪而去。
 
规谏失足之人要采用适当的话语,使之产生共鸣,进而达到说服的效果。对于那些看似冥顽不化的人,也要以诚相待尽力去感化。若能将心比心,生活中就会多一些宽容和谅解,少一些纠纷和矛盾。心灵感化的力量比刑罚更大。懂得这个道理并付诸行动,世间的纷争就会少一点,世界也会变得更美好。
 
4.知之始己,自知知人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反应》篇所称“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有“知己知彼”的意思。鬼谷子所强调的是,通过对自身的深刻反省,进而了解别人,把自知作为知人的前提,这可以说是很有见地的。
 
战国时,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率兵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截断了上党郡和韩国都城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韩国不愿投降,派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了赵国。
 
赵孝成王派军接收了上党。两年后,秦国派王龁再次进攻上党。赵国派廉颇率军前去救援。等到了长平,得知上党已被秦军攻占,王龁正要向长平进攻。廉颇于是坚守长平,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秦军对峙以作长期打算。
 
王龁多次向赵军挑战,廉颇就是不交战。王龁无奈,怕长期消耗粮草不足。秦国相国范雎派人行使离间计,到赵国都城邯郸散发言论:“秦国就是怕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快投降啦!”
 
赵括是名将赵奢之子。他从小学习兵法,讲起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赵王听了秦国奸细散发的言论,于是拜赵括为大将,去长平替代廉颇。蔺相如劝说:“赵括只懂读他父亲的兵书,用套路,临场应变能力不行,不是将才。”赵王不听。
 
于是,赵括领兵到了长平。廉颇验过兵符,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大军由赵括统率作战,气势相当壮观。赵括来后,将廉颇制定的号令全部废除,并下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应给予当头痛击。非杀他们个片甲不留不可。”
 
范雎得知反间计成功,赵括替换了廉颇,就派大将白起去指挥秦军。白起是当时的优秀军事家,他深通兵法极富韬略,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并居于首位。白起到了长平,设好埋伏,故意打了几个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结果被引到埋伏好的地点。白起派精兵切断了赵军后路,另派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赵军切成两段。赵括才知中了秦军之计,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白起又派兵把赵国的援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
 
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赵军苦守四十多天,士兵饥饿不堪,无心作战,甚至自相残杀。赵括走投无路,集结军队几次突围都没成功,最后率精兵出战,结果被秦军的弓箭手射死。赵军听到主将被杀,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后来,四十万赵国降卒全被白起坑杀,只放回二百四十多个小兵。长平之战,惨绝人寰。赵国军队就这样因为赵括纸上谈兵、缺乏经验而全军覆没。
 
先哲老子曾在《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说能够了解别人是一种智慧,能够自知才算明智。而那些没有自知之明、不自量力的人,历史上从来就不少见。或许他们并非愚钝之人,但缺乏经验、不懂变通又自恃高明,不具备将帅之才却傲视一切,肩负重任却不了解自己,往往意气行事冒险而为,从而造成惨痛的悲剧,付出沉重的代价。
 
5.反弹琵琶,欲扬先抑
 
世间的一切事物,总以各种方式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因此,鬼谷子主张了解事物、观察事物,要有一定的高度,要在一个广阔的空间去思考问题,不可忽略事物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反应》篇曰:“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在言谈或论辩时,反弹琵琶,欲扬先抑,往往能够吸引他人,获得较好的说服效果。所谓“反弹琵琶,欲扬先抑”,就是利用逆向思维,指导言谈和行动,走与目标相反的道路,然后回到真实论点。这是鬼谷子在本篇告诫我们的道理。
 
三国时,曹操打败了盘踞荆州的刘备,企图一举吞并江东。诸葛亮为了联吴抗曹,来到东吴面见孙权。舌战群儒后,鲁肃叮嘱他千万不要说曹操兵多势大,以免孙权顾虑太多。诸葛亮笑着答应了。不料见了孙权,诸葛亮即大谈曹军兵力强大,说:“曹军骑兵、步兵、水军,合起来不下百万!”孙权听了大惊,忙问:“其中有诈吧?”鲁肃在旁使眼色,诸葛亮装作没看见,具体分析了一番,得出的结果是曹兵超过了百万,最后说:“我只讲百万,是怕吓到江东人士!”
 
孙权问:“那么是战是降,请先生决断!”诸葛亮说:“你应根据实力来决断,如果自认为能与曹操抗衡,那就及早断绝往来;如果自认敌不过,不如听从众谋士的意见,投降曹操。”
 
孙权大怒,反问:“照你这么说,刘皇叔为何不投降?”诸葛亮等的就是这句话,于是说:“田横,齐国一壮士而已,尚能守节不辱,况刘皇叔是皇室后代,盖世英才,怎能甘心投降呢!”诸葛亮这句话显然小看了孙权,孙权脸色大变,怒道:“刘皇叔败军尚不投降,我堂堂东吴岂肯受人控制!”至此,心有不服的孙权被诸葛亮的反话“激”了起来,决心发兵抵抗。于是形成了孙、刘联盟共同抗曹的局面。
 
诸葛亮深知孙权是有为之主,绝不甘心受制于人,所以故意把曹操说得很强大,然后逐步激起孙权的斗志,最终达到了联吴抗曹的谋略。
 
当世界都向右的时候,为何自己偏偏向左呢?这看起来很荒唐,也不合情理。但实际上,这种欲扬先抑的思维方式,在现实中往往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充分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精神。
 
6.胸怀韬略,预定计谋
 
观往以验来,知古以论今,是战国时许多哲人的主张。《反应》篇曰:“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意思是说如果不事先确定策略,就不能正确管理别人,做事也就没有合适的技巧,这叫“忘情失道”。只有知己知彼,借鉴古今,才能预定良谋,达到最高的境界,使人无从把握自己的策略,做到天衣无缝。
 
在战争中,军事力量固然重要,但通过外交或政治手段,同样可使敌人不战自退。既完成了战略目的,又达到了战争效果,而且不费一兵一卒,以最小的损耗获得最大的胜利。鬼谷子认为,论辩谋略要完善细节,虽然也有急中生智,但不可把它作为一种追求。为了最大限度保证成功,就要努力控制谈话中的细节。说话、做事没有周密计划,就会欲速而不达。不能预先设定谋略,就会迷失自我。急躁者遇到挫折,往往容易灰心,不能冷静分析,接下来的行动也会连连失误。
 
对事情进行迅速分析并采取正确对策,这是个人素养的表现。具备了这种高深的涵养,才能事业有成。古往今来的杰出人物,尤其是领袖人物,无一不是对细节格外重视。提前准备材料,设计每一句话,甚至睡觉都琢磨。这是他们为此付出的艰辛努力。
 
预测未来不能离开对过去的的回顾,了解今天必须回头看历史,要知道自己,应该去了解对方,如此思考,方是圣人之道。只有加强涵养,才能从容不迫,内在的东西决定了人的行为模式。涵养不是生来就有的,主要来自日常的修为。平日严格要求修己省过,遇事不急躁、不冲动,就能镇定自若、谈笑风生。
 
7.欲张反敛,欲取反与
 
“欲擒故纵”是三十六计中的重要计谋,这在鬼谷子《反应》篇中也有体现。“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意思是说,倾听对方讲话,自己先保持沉默;想要对方敞开心扉,自己先闭声收敛;想要高调,先要低调;想要获取,先要付出。
 
欲张反敛,欲取反与,这是鬼谷子重要谋略思想之一。这种谋略思想在现实各种斗争中可有多种运用。比如,战国时,张仪破坏了齐楚之盟,又获得了楚国的城邑,就是抓住了楚怀王的贪婪之心,虚言与之,然后取之。
 
当时,秦国已经降服了魏国和韩国,准备大举东进。齐国和楚国为了防御秦国的势力扩张,便结下盟约共同抗秦。为了拆散齐楚两国的盟约,秦惠王派张仪到了楚国。当时的楚国,虽然地广兵多,但大而无实,政治上极其腐败,守旧势力盘根错节。
 
张仪来到楚国,用重财厚礼收买了楚怀王的佞臣靳尚。靳尚极力向楚怀王推荐张仪。张仪见到楚怀王后,巧舌如簧大施计谋,建议楚国闭关绝齐,废除与齐国的盟约,并说要将秦国商于之地六百里献给楚国,秦楚结为兄弟之国。这样,楚国北弱齐国,西交强秦。楚怀王一听此言,当即拍案而定。于是,楚怀王给了张仪丰厚的馈赠,并授予楚国相印。当即宣布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往来。然后,派将军逢丑父随张仪至秦,讨取土地。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失足坠车摔伤了脚,卧病不朝。待齐、楚绝交之后,才说:“我有奉邑六里,答应献给楚王。”楚王听闻大怒,命大将屈句率精兵十万,向秦国发动进攻。次年,秦、楚两国交战于丹阳。楚国和秦国刚一交战,齐国便从侧翼发动猛攻。秦国、齐国两面夹击,楚国腹背受敌,死伤八万余人,大将屈句也战败被俘。
 
秦国趁机夺取了楚国的丹阳、汉中等地。楚怀王又羞又恼,大举倾国之师,复战于蓝田,结果又遭败绩。此时,韩、魏两国也趁火打劫,南袭楚国。连遭重创,楚国无力再战,只好割让城邑以妥协,忍气吞声与秦国讲和。
 
张仪出使楚国,运用计谋使齐楚联盟瓦解。楚怀王愚昧无知,张仪利用了其贪婪的心理,以六百里封地为诱饵,有效瓦解了齐楚之盟,使秦国坐收渔利。想从对方那里获取利益,就先投其所好,以丰厚的诱饵使之动心,真给也好、假与也罢,只要达到目的就是成功。
 
8.和光同尘,方圆并用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内心想法往往决定个体的言行举止。因此,要留心观察对方的兴趣、爱好,明白其意图,理解其心思,才能投其所好,对症下药。人的内心千变万化,但即使再变也有迹可循。只要用心揣摩,就能掌握其变化,进而掌握其心、控制其人,使其自愿跟随。这是灵活反应、驾驭他人的手段。鬼谷子认为,若是尚未掌握全局,就以“圆略”诱惑对手,掌握全局后则以“方略”战胜对方。
 
老子倡导“和其光、同其尘”,其实也是一种圆融处世之道。“能容物者,物乃能容”,有涵养的人不念旧恶,从而获得广泛的支持。矛盾往往因时因事而转移,总把思路放到过去的恩怨,是不明智的表现。一个人若是自命清高,处事严苛,或拒人于千里之外,或责难他人轻微小错,就会四面楚歌处处树敌。
 
当然,与人相处不可过于苛刻,也不可过于亲近,一定要掌握分寸。我们常说对人要真诚,但也要坚持一定的原则。交朋友要宁缺毋滥,初次见面忌“交浅言深”。如何对待别人的错误?这是学习圆方之略的重要问题。若是别人打扰了自己,或做了对不住自己的事,很多人会表示愤慨,继而大发雷霆。这样做只会加深矛盾,使事情越来越糟。忍住一时的怒火,学会宽容别人,结局就会不同。宽容别人的过错,给予他人理解和尊重,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俗话说“兵不厌诈”,察觉对方有“诈”时,并不当面揭露而是不露声色,抢先一步解决难题,这种做法十分高明,达到了鬼谷子所赞许的“与人也微,见情也疾”的境界。商业讲究诚信,不讲信用就无法长久立足。因此,商场上的“诈”,可以是机智,是谋略,它应用于市场竞争,可以是“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廉”。但不应是欺骗、是糊弄,这是我们要切记在心的。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