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

传说上古时期,有个名叫父的人,从小就喜欢龙,只要听到哪里养了龙,他就跑去,千方百计向人请教养龙的知识。就这样他学到一身养龙的本领。恰在这时,天上降下两条龙,圣帝舜很高兴,就向全国征求养龙高手。父知道后自告奋勇前去应征,圣帝舜听他说得有道理,就让他饲养这些龙,父不负众望,把两条龙驯得十分听话。每当诸侯向舜朝拜时,父就让这两条龙为大家翩翩起舞助兴,博得天下诸侯的称赞。舜很高兴,就赐父以董姓,人称董父,又叫豢龙氏,又封他为诸侯,后来董父就成了董姓的始祖。

另有一支是以世职为姓。春秋时周王朝有大夫辛有,他有两个儿子,都在晋国担任管理典籍史册的官员。古文字中,“董”有管理的意思,所以人们称他们为董史,世袭晋国史官。他们的后代,就以职业董为姓。

【全国的分布】

据史料所载董姓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较为集中;魏晋南北朝时期,董姓迁往到安徽、江苏、湖北等地;隋唐时期,福建、广东又有董姓迁居者;宋元时期,由于战乱,董姓大举南迁;明清之际,台湾地区、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均有董姓居住。今日董姓以山东、云南、浙江、河北、辽宁等省最为集中。

【姓氏名人】

董解元:金朝戏曲家。他根据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元曲作家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准备了条件。

董其昌:字思白、号玄宰,松江华亭人(今上海松江),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美术评论家。以他为代表的“华亭派”在山水画方面影响尤大。著书有《画旨》、《画眼》、《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等。

董存瑞:河北怀来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多次立功受奖。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26日,在解放热河隆化战斗中舍身炸碉堡壮烈牺牲。朱德为他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必武:原名贤琮,字洁畲,号壁伍,学名用威,湖北黄安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新中国法制工作的奠基人。

【姓氏文化】
古代的谥号

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和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加封的有褒贬意义的标号。加封谥号始于周代,周朝的人把死者当神明崇奉,普通人在名之外取字,生时用以表德,死后用以讳名,统治阶层的天子诸侯士大夫,则死后别为立谥。

春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作为上层建筑的谥,也受到了冲击,原先的诸侯死,天子赐谥;君王死,礼官议谥;高官重臣死,朝廷赐谥的古礼遭到破坏,于是,诸侯的谥多由子弟大臣议定,不必天子亲自制谥。就连一般的卿、大夫也有了谥号。战国时代的谥法虽然日臻完善,但是秦统一以后公开宣布废谥。

汉代建立后,不仅恢复了谥法,而且使其制度更加严密。唐宋则是谥法的鼎盛时期。此时对谥法有严密的规定,并有专书论考,其中集大成者有宋苏洵的《谥法》4卷,共收168谥,311条。谥法的内容主要是两个部分,一是考察一个人的行为、德操,由此而做结论,有德则褒,失德则贬。二是以个人的运遇、品性做结论。这是因为有些人一生的行为、德操没有显著特点,并不好由此做出结论,而从运遇、品性方面则比较容易盖棺定论。

辛亥革命后,除极少数的满清遗老之外,人死之后,再也不用谥了。从此,谥自动退出了历史舞台。

【名人事迹】
直书不讳的董狐笔

春秋时期,群雄争霸。晋国的国君晋灵公刚即位,由于年龄尚小,暂时还不能料理朝政,于是让赵盾、士会和荀林父三人辅佐。没想到,晋灵公年长即位后,却昏庸无道,残暴荒淫。作为相国的赵盾,一心想让晋灵公恢复霸业,多次劝阻晋灵公为晋国着想。

可是晋灵公却嫌赵盾碍手碍脚,就想派刺客去暗杀赵盾。这个事被赵盾的卫士提弥明发发现后,就保护赵盾脱离险境。不过在他们尚未逃出境外时,赵盾的族人赵穿便起兵杀了晋灵公。赵盾听到这件事后,又返回了晋国,把晋灵公的儿子拥立为王,这就是晋成公。

赵盾登上相位后,想知道史官对这件事的评价,于是就把太史令董狐找来,询问他有关情况。董狐把大事记录给赵盾让自己来看。赵盾看到上面写着:“赵盾杀了国君,并且这件事在朝廷上已经做了公布。”

赵盾看后大为生气,就质问董狐:“我并没有杀国君,为什么史官司让我承担罪名呢?”董狐说:“你身居相位,逃亡没有出境,国君被杀了,你回来并没有惩办凶手。这是不是与你有很大关系呢?”赵盾听后叹气说:“《诗经》上都说过,因为我怀恋君主,所以给自己带来忧伤。大概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吧!”

孔子评论这件事时说,他们都没有错,董狐是一位好史官,据法直书而不加隐讳;赵盾是一位贤明的大臣,为了法度而蒙受恶语,真是可惜啊!如果赵盾逃跑出了国境,就可以免除弑君之名了。

这个故事出自《左传·宣公二年》。董狐不畏权势、坚持直书实录的史笔传统,自古以来,是史家以及一切士人的榜样,后来人们用“董狐笔”比喻用作直书不讳。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