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巇之术解读及案例

世间万物都有自身的法则和规律,聚合离散各有内在原因。注重考察人们的言行,以观测其内心;反顾过去以预测将来,就会近情可见,远事可知。谈到事物间的征验,扬子《法言》中说:“君子之言,幽必有验乎明,远必有验乎近,大必有验乎小,微必有验乎著。无验而言之谓妄。”君子言说必须有所验证,不能验证而言说,称为虚妄。扬子提出“言必有验”的主张,其中“远必有验乎近”,这与鬼谷子在《抵巇》中所论大致相同。
 
1.注重细节,以谋大事
 
鬼谷子认为:“有近而不可见,远而可知。”为什么远处能看见而近处却看不见?因为近处的东西太平常,看多了就难以刺激视觉。生活中很多事都是如此,当人们形成了惯性思维,就会习以为常。而想成就大事的人,必须注重小节,从细微处做起。
 
古语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任何事物都要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但如果不注意修养自身,积善成德,也可能逐渐变坏。
 
周武王灭掉商朝自立为王,西戎派使臣送来一条名犬。召公担心武王痴迷于玩乐享受,就劝谏他。武王觉得不过是一条狗,没什么大不了。召公说:“贤君应该给百官做出表率,随时注意自己的德行,哪怕是小节也应注意。大德是由小德积累而来,就像用土去堆一座很高的山。山很快要堆成了,只差一筐土的高度。如果这时停止了,就不能成功,不是太可惜吗?贤明的君主,可不能犯这种错误!”武王听了召公的劝告,就专心治理朝政,终成一代贤君。
 
正如召公所说,越是干事业的人,越注意小节。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蚂蚁能使千里之堤毁于一旦。即使个人再强大,他身上任何一个弱点都能成为他人攻击的目标。
 
在别人能看到的时候,言行有节,这是容易的;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依然不改操守,注重小节,这就很难做到了。
 
真正的君子,做事不是为了虚名,而是为了坚持内心的信念。对自己诚实,有时比对他人诚实还要难。从一个人在处理小事的态度和做法,就能看出其能否成就大事。细节决定成败,小节影响大事。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正是这个意思。
 
2.以小见大,防患未然
 
抵巇者,防患于未然也,可以说是《抵巇》篇所论要旨。体现了“以小见大”的道理,古今中外成大事者,莫不察觉事物间的细微征兆,从小处做起。“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当危险的征兆出现时,圣人能够敏锐察知,根据事物间的变化之理进行具体分析,制定行之有效的谋略,利用秋毫之末,动摇泰山根基。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叫苦。”聪明的人能预察危机,愚蠢的人则视而不见。处理事情要从细微处着眼。小事不管,就会成大矛盾;大矛盾不调解,离失败也就不远。反之,要破坏某种事物,就要从小事入手,利用事端制造矛盾,从而达到目的。防微杜渐渐次预谋,这是古圣贤应付社会危机的方法,意思是危机刚露苗头时,就要采取方法解决问题,以防危机继续扩大。抵巇,本是指堵塞漏洞而言,又可引申为国家大事。比如,天下刚刚安定,需要休养生息。当然,休养生息不等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更要居安思危。危机往往蕴藏于平静之中,它的萌生,肯定有最初的诱因。防微杜渐,既适用于国,也适用于家。
 
若小节不修,言行不信,虽是小事也能酿成祸端。《周易》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一旦觉察到隐患萌生,就将之斩杀于摇篮之中,做到防微杜渐。
 
正如鬼谷子所说“圣人见萌芽峨罅,则抵之以法”。危机发生前,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市场如战场,有备制人,无备则制于人。商业经营,或抓住对手的疏漏,乘势攻击;或制造舆论,使客户转向自己;或收买人才,获取资料和情报。同时,自查缝隙,防微杜渐,使对方无可乘之机。这些都是运用“抵巇”的方式。
 
3.因势利导,扬长避短
 
春秋末年,晋国政局发生大变。旧贵族退出权势中心,逐步被赵、韩、魏、智、范、中行六家取代,形成异姓大夫专权的局面。六卿之间,围绕统治大权和土地分割,展开了激烈斗争,矛盾尖锐。
 
其中,赵家一度凌驾于众卿之上,但自“下宫之难”,便一蹶不振,直到赵简子继位。赵简子励精图治,把刑书铸在大铁鼎上,颁布了晋国第一部成文法典,获取了国内新兴势力的支持。
 
后来,赵简子升任为晋国正卿,执掌国政。赵简子善于收买人心,在他的封地里,耕种者可以多打粮食少交税。甚至对新开垦的土地免税,对边区的人民格外减税。这些政策吸引了大批移民来垦殖。
 
有一次,阳城胥渠求见赵简子,说自己得了重病,只有用白骡的肝脏做药引,才能治好病。赵简子听了,于是召来厨师杀死了心爱的白骡。不久,赵简子发兵攻打狄人。阳城胥渠和他的手下勇士,争先恐后冲锋陷阵,率先攻上城头,砍下了敌将的首级。
 
当时,鲁国的家臣阳虎专擅国政,后来被鲁定公讨伐,只好出逃在外,齐、宋等国不敢收留他。阳虎逃到了晋国,赵简子把他接到府中并任命为相。阳虎深为感动,始终不敢为乱,尽心尽力为赵简子效力,在灭范氏、中行氏的斗争中积极谋划出力,立下了大功。
 
赵简子通过杀骡救人这件事,表明了他对臣民的态度,赢得了人心的拥护。鬼谷子认为,万物都起于秋毫之末,当德政推行,奸邪小人就会被排斥,乃至于消灭。赵简子具有兼容人才的胸怀,提出了用人不拘一格、不论品行的思想。对于所用之人,认真了解其善恶是非,以及才干特长,使人尽其才。像阳虎这样善于窃夺权柄的人,也能得以重用,正是因为赵简子采取了因势利导、扬长避短的做法,使其不再继续为恶。对于个人发展来说,因势利导、审时度势是很重要的。有的人品性耿直,敢于直言,遇到不平时能挺身而出,但却不会审时度势,处处受挫。所以,审时度势反映了人的智力是否全面发展。智慧是人的理智程度,是人的洞察力、决策力、运筹力和前瞻性。拥有较高的素养,就能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4.巧妙周旋,据理力争
 
北宋前期的谏官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当时的谏官,可以说是天不怕地不怕,敢于抗颜进,据理力争,被称为“殿上虎”,连皇帝也畏惧几分,奈何不得。
 
有一天,宋太祖在园中用弹弓打鸟,一大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连忙召见,他所奏报的却是普通事。太祖大怒而责问,他回答说:“我以为这件事比打鸟要着急。”太祖大为恼怒,把他的牙齿打掉两颗,大臣拾起牙齿放入怀中。
 
太祖说:“你想告我吗?”大臣说:“我没有办法告你,但史官会记录这件事。”宋太祖因此为“偶有误失,史必书之”而言行谨慎。
有一个大臣立了功,按制度应该升官。但宋太祖不喜欢这个人,就不同意,宰相赵普却据理力争。太祖怒:“朕就是不升他的官,你能把我怎样?”赵普说:“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往今来都是这样,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并不是陛下一人的刑赏,怎么可以凭个人喜好而决定呢?”太祖怒到极点,起身走开,赵普在后边跟着他;太祖入宫,赵普立在宫门前,很久没有离去。
 
宋太宗时,寇准为员外郎,所奏请的事情违背了太宗的初衷,太宗拂袖起身,想退朝回宫,寇准却用手拉住宋太宗的衣角,请他坐下来,“决其事然后退”。寇准的行为,可谓胆大包天。因为忌惮谏官与自己针锋相对,使自己颜面扫地,下不来台,宋太宗曾央告宰相:“朕若有过,卿勿面从。”
 
北宋中期以前,因为皇帝大度开明,谏官“未有知而不言,言而不行;亦未有言之不行而不争,争之不胜而不去者”,这在当时,对于防止朝政腐败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自己不被理解或被陷害时,有人退出纷争,有人则据理力争。历史经验证明,“以退让求和平则和平亡,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只有坚守原则,据理力争,才能赢得对手的尊重,实现平等对话与合作共赢。
 
5.陈平善谋,巧施离间
 
所谓抵巇,是在裂痕刚出现时,通过防御使其得以控制,若是不可弥补就通过破坏的手段,使其彻底瓦解,然后重新建立。这里提出了两种做法,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弥补,若是不能恢复原样,就加以改造另起炉灶。
 
堵塞小的缝隙,可以防患于未然。所谓缝隙,是指事物之中的缺点和疏漏。明察缝隙,可以窥察奸人,也可认清敌营中的隔阂,用离间计使缝隙变大,最终达到分化瓦解的目的。天下大乱时,就要靠“抵巇”取胜。
 
比如,美人计出自《六韬》:“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对于用军事行动难以征服的敌方,要使用“糖衣炮弹”,就可以在意志上打败敌方将帅,使其内部丧失战斗力,然后再行攻取。这与鬼谷子提出的“抵巇”法不谋而合,先找到对方主帅的“巇”,然后“抵而塞之”。统兵打仗敌我交锋,必须信任自己人,倘若心有怀疑,便给了敌人可乘之机。这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
 
楚汉相争时,陈平用离间计挑拨项羽与范增的关系。范增一心要为项羽消灭刘邦。项羽却生性多疑,对范增不再信任。当范增督促项羽速攻荥阳,并把鸿门宴上的事重提,谈及利害相关,说如果再让刘邦逃脱,将后悔不及。项羽听了大怒,说恐怕不等攻下荥阳,自己的命就会被人送掉。范增摸不着头脑,想到必是有人进谗,因而大声请求辞退,说自己年迈不能行事,掉头径出。项羽也不挽留。
 
至此,范增终于绝望,他一路东行,想自己一心为楚,却落了如此下场,不由气闷交加,寝食不安。年过七十的老人怎禁得起这样的打击,结果未到彭城,就背发恶疮而死。陈平利用了项羽的疑忌,巧施离间,使范增离开项羽。这正是《抵巇》篇所要求的:遇有缝隙,“时有可抵,则为之谋”。
 
古往今来,因多疑而酿成悲剧的不胜其数。因为多疑,导致判断乏力,进而偏听偏信。这就给了敌人可乘之机。或无中生有,巧进谗言;或推波助澜,挑起矛盾。如此一来,搅得人心涣散,内耗不已,危害不浅。由此可见,多疑小则害人,大可误国。了解以往,是为了把握今天。做人是这样,为官更应慎之。
 
6.革旧迎新,顺势而动
 
所谓抵巇,就是堵塞漏洞。鬼谷子将之引发为治国理政之道,论述国家存亡大事。“圣人见萌芽巇罅,则抵之以法。”并以三王五帝为例,阐明了“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的深刻道理。
 
“抵巇术”的运用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见势而动。革旧迎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荆轲不畏牺牲,刺杀秦王虽然被人称赞,然而换一个角度来说,荆轲的刺杀行动却是以阻止社会变革为目的,阻碍了社会进步,失败也有必然性。当时秦国攻灭燕赵,统一六国,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不是某个刺客的暗杀行动所能阻止的。
 
变革旧事物,发展新事物,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然后才能被理解和接受。古代圣王变革都是顺应天命、大公至正,没有阴谋可疑之事,天下看得清楚,无不信服。东汉马融说“虎变威德,折冲万里,望风而信”。可见“德”的重要性,推行变革时,若能做到德行天下,革道显明,自然云集响应,这样的变革前景当然美好。
 
周文王讨伐商纣王,就顺应了历史潮流,也符合民心向背,因此很多人纷纷投奔,连诸侯小国也来臣服,他们聚集到正义的麾下,为兴周灭商效力。这为武王伐纣,建立八百年周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然,社会变革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能一蹴而就,更不是靠一股热情就能奏效的。它要考虑天时地利人和等众多因素。变革需要热情,更需要冷静;需要勇敢,更需要智谋。要立足稳健,不宜贸然行动。如果不该变革而贸然行动,就会引来凶险,甚至适得其反。若到了该变革的时候不变革,就会错失良机,贻误大事。
 
变革成功后,对成果的维护也很重要。历朝历代在经济与政治改革获得成功后,一再强调要稳定。变革前,主要的问题是变革;变革成功,主要的问题就在于守成,就是巩固胜利成果,持守正道,使百姓享受到变革的利益。
 
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顺应形势积极改革,才能打败对手获得市场占有率。反之,若一味固守传统,就会掐断财富的萌芽。“当此之时,能抵为右”,这可以看作是鬼谷子对人们的忠告。
 
7.韬光养晦,深隐以待
 
《抵巇》篇曰:“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意思是说,聚合离散是常见的事,天地万物必然会产生缝隙,不可不加以细察。
 
“道变,法亦变。”几千年来,中国的志士仁人常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
 
。什么时候该入世,建功立业,造福社会;什么时候该出世,藏身山林,韬光养晦?这要求人能审时度势。世上很多事,时机不到就不能强求,否则会弄巧成拙,甚至功亏一篑。有时候,时机未到但巧妙运作,促使形势变化发展,然后进而图之,也不失为一种谋略。
 
鬼谷子认为:“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意思是说,世道混乱无可救药就要“深隐以待时”,世道可以挽救,就要做事立功,广济天下。“深隐而待时”并非消极等待,而是砥砺自我,不断奋进,要有“韬光养晦”的决心。
 
树木经过剪裁才能成栋梁,个体自我约束才能发光芒。不怕有缺点,只怕看不见缺点。勤于耕耘,荒地会成良田。不然,良田也会荆棘丛生。创立事业,必在艰难困苦中磨炼心性,才能禁受冲击,挽狂澜于既倒。
 
战国时,孔子漂泊半生,未能施展抱负,晚年读《易》,韦编三绝,对“潜龙勿用”一语有精当论述,说:“潜龙比喻像龙一样有德有才而隐居的人。世俗改变不了他的节操,他也不追逐功名;隐遁于世不会忧伤绝望,不被承认也不苦闷。能实现抱负便入世行道,感到忧虑便出世隐遁。信念坚定从不动摇,这样的君子有潜龙的德性。”
 
“潜龙勿用”并非完全不用,只是说条件尚未成熟,不易盲动。古人反对盲目从政,因此,有志于政的人看到“大道可行”,就积极从政,为国家和民众效力。反之,就收敛言行,使自己隐藏起来,韬光养晦,保持节操。
 
孔明未遇刘备前,除了徐庶等好友,谁也不知他是一条“卧龙”。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一跃而风生水起,不但展示了雄才韬略,也成就了刘备的蜀汉政权,从而使天下三分,鼎足而立。
 
8.谨言慎行,以防小人
 
抵巇的运用,是抓住人的把柄,进行利用并施行计谋。鬼谷子认为不同的计谋在于不同的运用,用在好人手中,是积极的行为,用在坏人手中则会结出恶果。“抵巇”作为一种谋略,不只是圣人君子的招数,奸邪小人也会拿它当工具,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小人向来阴险而诡诈。有道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人际交往难免会碰到小人,如果发现对方不地道,就要多留个心眼,不要随意透露隐私,这是保护自己的有效方法。纵览古今,很多人不经意间被诱入圈套,弄得苦不堪言,甚至送掉性命。这些例子可以说数不胜数,触目惊心。小人没有什么才干,但为了权力却施行奸诈,损人利己,对这类人不可不防。唯有头脑清醒,判断客观,才能正确识人,知道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对于奸佞小人,要远而避之。
 
对付小人,要有一定的原则、策略和技巧。首先居安思危,勤于检点,让小人无机可乘;其次处变不惊,从容镇定,以不变应万变;再次胸有成竹,进退自如,进则必胜,退则能忍。
 
职场小人喜欢造谣生事,通常另有目的,或为了升迁,或衬托自己,或丑化对手。职场小人喜欢挑拨离间,制造纷争和事端,鹬蚌相争结果渔翁得利。他们口才好,善于撇清责任,常常扮演和事佬。职场小人喜欢奉承,嘴巴甜又热情,让人陶醉而迷失方向。他们刻意亲近上司,伺机打小报告,因此备受宠爱。小人往往表面恭敬和善,背后暗下杀机,令人难以提防,因此面对小人,千万不要得罪,要保持距离,敬而远之。因为他们心胸狭窄,一不小心就会被得罪。说话谨慎,客套寒暄即可,不要有利益瓜葛,吃些小亏无妨,否则会没完没了。

在对外关系中遇到矛盾,可以运用别的方法解决。抵制不是唯一的选择,也不是最佳选择,抵制不是不可以用,而是不该轻易用,更不能滥用,应在必要的情况下,在合适的时间,对恰当的对象使用。在纷纭的局势中,看清楚事态发展;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分清利益关系,才是真正的智者。倘若执迷不悟只会撞得头破血流。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