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qín)
【释名】
也称腐肠、空肠、内虚、妒妇、经芩、黄文、印头、苦督邮。内实者名子芩、条芩、尾芩、鼠尾芩。
【集解】
[颂说]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都有。苗长尺余,茎干粗如箸,叶丛生,类紫草,也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紫花,根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二月、八月采根曝干。吴普《本草》三四尺。四月花紫红赤。五月实黑根黄。二月至九月采。
根〔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
诸热黄疸,肠泻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痈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凉心,治肺中湿热,泻肺火上逆,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壅盛,上部积血,补膀胱寒水,安胎,养阴退阳。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黄芩
子〔主治〕肠壁脓血。
黄芩炭〔主治〕诸热黄疸,泻肺火上逆,疗上热,目中肿赤,安胎,养阴退阳。
【发明】
[元素说]黄芩有九大用处:泻肺热;上焦皮肤风热风湿;去诸热;利胸中气;消痰膈;除脾经诸湿;夏月须用;妇人产后养阴退阳;安胎。以酒炒则上行,主上部积血,非此不能除。下痢脓血,腹痛后重,身热久不能止者,须与芍药、甘草同用。凡诸疮痛不可忍者,适宜芩、连苦寒之药,须用其身、梢及引经药。[时珍说]洁古说黄芩泻肺火,治脾湿;东垣说片芩治肺火,条芩治大肠火;丹溪说黄芩治上中二焦火;而张仲景治少阳证小柴胡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黄芩汤,少阳证下后心下满而不痛泻心汤,并用;成无己言黄芩苦而入心,泄痞热。因为黄芩能入手少阴阳明、手足太阴少阳六经。黄芩气寒苦,色黄带绿,苦入心,寒胜热,泻心火,治脾之湿热,一则金不受刑,一则胃火不流入肺,所以救肺。肺虚者不宜,因为苦寒伤脾胃,损其母。少阳之证,寒热胸胁痞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呕,或渴或否,或小便不利。虽然病在半表半里,而胸胁痞满,实兼心肺上焦之邪。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又兼脾胃中焦之证。所以用黄芩来治手足少阳相火,黄芩也是少阳本经药。
子〔主治〕肠壁脓血。
【附方】
1. 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女带下、手足寒热,宜服。随季节不同,黄芩、大黄、黄连三药的用量也不同。春季用量是:四两——三两——四两;夏季是:六两——一两——七两;秋季是:六两——三两——三两;冬季是:三两一五两一二两。配好后捣碎和蜜做成丸子,如乌豆大。每服五丸,渐增至七丸。日服三次。一月后病愈。久服使人健壮。
2. 肤热如火烧。用黄芩一两,加水二杯,煎成一杯,一次服下。
3. 吐血衄血或发或止。黄芩一两,研末,每取三钱,加水一碗,煎至六分,和渣一起温服。血淋热痛。用黄芩一两,水煎,热服。
4. 妇女绝经期已过,仍不断经。用黄芩心二两,浸淘米水中七天,取出炙干再浸,如此七次,研细,加醋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日服二次。安胎清热。用黄芩、白术,等分为末,调米汤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开水下。药中加神曲亦可。
5. 产后血渴,饮水不止。用黄芩、麦门冬,等分为末,水煎,温服。灸疮血出、血出不止如尿,手冷欲绝。以酒炒黄芩二钱为末,酒服即止。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