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鸭

本文出自《聊斋志异》卷五

【原文】
 
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深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益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
 
异史氏曰:甚矣,攘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者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
 
【翻译】
 
城西白家庄的居民某人,偷邻居的鸭子煮吃了。到夜里,觉得皮肤发痒,天亮一看,长出毛茸茸的一身鸭毛,一碰就疼。他大为恐惧,可又无法医治。夜里,梦见有一个人告诉他:“你的病是天罚。必须挨失主的骂,鸭毛才能脱落。”然而邻居老汉一向气度宽宏,平时丢了东西,从来不露声色。某人假意告诉老汉说:“鸭子是某甲偷的。他最怕挨骂,你骂他一顿,也可以警告他以后别再来偷。”老汉笑了一笑,说:“谁有闲气去骂一个坏人。”结果始终不骂。某人更加尴尬,只好如实告知邻家老汉,老汉于是骂他一顿,他的病便好了。
 
异史氏说:偷东西的后果太可怕了:一偷鸭子就生出鸭毛来!骂人的后果也太应该注意了:一骂小偷就减轻了偷盗的罪过!然而行善也有不同的方法,那位邻家老汉是用骂人来体现了自己的慈悲的。
 
【点评】
 
这是一篇在《聊斋志异》中罕见的具有反讽意味的小品。
 
在中国旧时的某些农村,丢了东西,主人照例要大骂一通,一方面是认为骂了可以解气,另一方面认为可以给对方以侮辱和诅咒。这当然是不好的民俗,《骂鸭》就是针对这一民俗的调侃。有趣味的是,蒲松龄并没有正面对此进行说教,而是通过故事,正话反说,说:“甚矣,骂者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这让我们看到了蒲松龄作为教育家的睿智和幽默。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