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嫌远疑

原文:“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素书》这句“避嫌远疑”的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远离是非,明哲保身”,因为这样理解过于肤浅。《素书》作者黄石公不可能用这样的话来鼓励国君大臣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置国家百姓利益于不顾,自管自地保护自身利益不受侵害。
 
“避嫌远疑”有两重含义,区别在于一个是“之前”,另一个是“之后”。
 
“之前”,是在你有了可能被人造成误解的嫌疑之前,要远离是非之地,消除误会,避免嫌疑发生。
 
“之后”,则是误会已经产生,嫌疑已经降临时,应设法澄清事实,以释前嫌,不要坐以待毙,延时误事。
 
对做大事情的人来说,“避嫌远疑”是一种策略,是避免节外生枝的手段,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例如,《三国演义》中刘备虽然胸怀大志,但由于时乖命蹇,终日寄人篱下,难有出头之日。当刘皇叔投靠曹操暂住许昌期间,为了“避嫌远疑”,他尽量在曹操面前掩盖自己“重振汉室江山”的志向,甚至在住地的后园里开荒种菜,每日亲自锄草浇灌,以为韬晦之计,使曹操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
 
有一天,刘备在与曹操饮酒,论及天下英雄时,曹操一句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让刘备闻言大吃一惊,以为曹操看出了自己的破绽,吓得将手中的筷子和汤匙都掉在了地上,这时正巧雷声大作,刘备假借雷声,从容俯下身来,拾起筷子,笑着对曹操说:这么大的雷声,吓得我筷子都掉到了地上。曹操道:“ 丈夫亦畏雷乎 ”,刘备说:“ 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轻描淡写掩饰了自己内心的惊恐,使曹操的怀疑得以消除。
 
在历史上,像刘备这样为了成就大业,行为低调,避嫌远疑的事例有很多。而功成名就之后,能够避嫌远疑,保全晚节,全身而退者也不乏其人,例如唐朝名臣郭子仪就是一个突出的典型。
 
郭子仪,山西汾阳人,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平乱中立有首功,晋封为汾阳王。代宗时,郭子仪正确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在封为汾阳王之后,王府建在长安的亲仁里。王府落成以后,每天都是府门大开,对出入王府的人也不加干涉,进出自由。有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将官要调到外地去任职,临行前到王府辞行。他知道郭子仪府中百无禁忌,就直接走进了内宅。恰巧,他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他的女儿正在梳妆打扮,而王爷郭子仪正在一旁侍奉她们,一会儿递毛巾,一会儿端热水,她们使唤王爷就好像奴仆一样。这位将官当时不敢讥笑郭子仪,回家后,就禁不住讲给家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整个京城都把这件事当作笑话来谈论。郭子仪的几个儿子听到后觉得丢了王爷的面子,所以找到老爷子提出要把大门关闭,不能随便让其他闲杂人员出入。郭子仪并不听从儿子们的劝阻,几个儿子哭着跪下哀求,对着郭子仪说:父王您功业显赫,普天下的人都尊敬您,可是您自己都不尊重自己,不管什么人,你都让他们随便进入内宅。
 
至此郭子仪才收敛起一直微笑的笑容,对几个儿子语重心长地说:“我敞开府门,任人出入,不是不尊重自己,也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全家人的性命。”儿子们十分惊讶,问是怎么回事。
 
郭子仪叹了口气,对儿子们说:“你们光看到郭家显赫的声势,而没有看到这声势背后的危险,我现在是汾阳王,已经是位极人臣。常言道:月盈而蚀,盛极而衰。所以人们常说要急流勇退,可是眼下朝廷还要用我,我是退也退不下。如果我现在终日大门紧闭,不与外界来往,只要有人与我郭家有仇,诬陷我与朝廷有二心,这时再有那些专门落井下石、陷害贤能的小人添油加醋,无中生有,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小就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郭子仪为了避免朝廷对他的猜疑,所以不得不时时小心,处处提防,以免招来嫌疑引起杀身之祸。
 
以上事例讲的是“避嫌”,目的是通过小心谨慎、防微杜渐,从而达到保护自身、免生祸端的结果。而有的已经被怀疑,身处危境的时候那就不是“避嫌”,而是要设法“远疑”。
 
《三国演义》讲了一个“荆州城公子三求计”的故事,说的就是如何“避嫌远疑”才能安身立命。说当年刘备到荆州依附刘表时,刘表儿子刘琦的继母蔡夫人因与刘琦不睦,所以经常在刘表面前搬弄是非,挑拨刘表父子关系,刘琦担心早晚父亲如有嫌疑,难免被害,故请求刘备设法救他。当时刘备无计可施,就让刘琦去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当刘琦求助孔明时,孔明认为这是刘琦的家事,以 “亮客寄于此,岂敢与人骨肉之事?倘有漏泄,为害不浅” 的话反复推辞。但刘琦并不甘心,一而再,再而三求助于孔明,说道: “先生终不幸教琦乎!琦命固不保矣,请即死于先生之前。” 乃掣剑欲自刎。事已至此,孔明急忙扶起刘琦,说:“已有良策。”刘琦拜曰:“愿即赐教。”孔明说: “公子岂不闻申生、重耳之事乎?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今黄祖新亡,江夏乏人守御,公子何不上言,乞屯兵守江夏,则可以避祸矣。”
 
第二天,刘琦奏请父王刘表,请求驻守江夏,刘表请刘备商议,刘琦守江夏本来就是刘备、诸葛亮的谋划,对刘表的询问,自然是美言玉成。刘备说:“江夏重地,固非他人可守,正须公子自往。”刘表随即令刘琦引兵三千往江夏镇守。
 
刘琦离开了荆州,领兵去了江夏,继母再想离间他们父子关系的企图也就鞭长莫及,无计可施,实现了《素书》所追求的那样:“所以不误。”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