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酒阙色

原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贬”是“降”,例句有: “贬食省用。”(《左传·僖公二十一年》)
 
“阙”是“缺”,例句有: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晏行》)
 
“贬酒”就是少喝酒,降低喝酒的数量,不要喝醉酒。
 
“阙色”就是不要迷恋情色,沉溺于女色而不能自拔。
 
《素书》认为:酒要少喝,色要远离,洁身自好,就能清白无垢,纯洁无污。酒是酒,色是色,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互不相干的东西为什么自古以来就被人联系在一起呢?
 
张商英的解释是: “色败精,精耗则害神;酒败神,神伤则害精。” 张老先生完全是从健康角度来解释“酒”和“色”的。认为酒伤神,色伤精,精神俱伤,对人的身心健康是大为不利的。
 
这种解释有没有道理呢?有道理。俗话说: “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 钢刀刮骨,毒药穿肠,这个人还能有个好?
 
由于酒色对健康不利,所以提醒世人要有所节制,不要过分纵欲。其实,过去的人把酒和色联系在一起并非单单是从健康着眼的,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在“酒色”之后再加上“之徒”两个字,变为“酒色之徒”,意思就大为不同了。
 
“酒不醉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
 
“酒色之徒”指的是那些只知吃喝玩乐,不务正业,迷恋女色的纨绔子弟。《醒世恒言》就称那些买笑追欢的纨绔子弟 “都是豪华子女,酒色之徒” 。《红楼梦》第二回有一段讲到贾雨村与冷子兴在酒肆饮酒闲聊时,冷子兴告诉贾雨村说:“(宝玉)那周岁时,政老爷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玩弄,那政老爷便不喜欢,说他将来是酒色之徒耳,因此便不甚爱惜。”
 
可见,《素书》所说的“贬酒阙色”并不是要人少喝酒,禁色欲,保养身体,而是告诫世人,特别是国君大臣,不要成为放荡不羁、纵情酒色、误国误民的“酒色之徒”。
 
在历史上,以沉溺酒色而亡国的国君不胜枚举,大家最熟悉莫过于商纣王,以酒为池,以肉为林,宠幸妲己,沉湎美色,酗酒肆乐,淫虐暴乱,终究引发八百诸侯会合盟津,兴兵伐纣,纣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不逃入后宫,登上鹿台,投火自焚而死。
 
唐玄宗李隆基,他在执政前期也曾小心翼翼,励精图治,而且知人善任,选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贤臣为相,拨乱反正,开创了开元盛世。
 
国家治理有了新景象,玄宗有了贪图安逸、怠政享乐的思想,特别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爱妃武惠妃病死之后,他日夜寝食不安,虽然后宫美女一大堆,但他都看不上眼。这时他听说儿子寿王李瑁的老婆杨玉环美貌绝伦,艳丽无双,于是乎不管什么礼义廉耻,也不管什么伦理道德,立即招进宫来开始了同吃、同住、同乐的“三同”生活。
 
老子偷儿子媳妇在民间叫“爬灰”,一代国君唐明皇当然不愿当“爬灰头”,过这种不明不暗的“爬灰”生活。为了名正言顺,唐明皇采用了类似于今天“洗钱”的方法,把杨玉环送到庙庵里当几天尼姑,“洗白”之后正儿八经迎入后宫,纳为贵妃。
 
杨贵妃不但美艳绝伦、深通音律、能歌善舞,而且善解人意,深得唐玄宗欢心。自此之后,玄宗与贵妃终日相伴、言听计从、饮宴作乐、不理政事。不仅调集700多名服装师为贵妃娘娘加工服装,而且不惜劳民伤财,修一条自广东岭南至西安的通道,专为杨贵妃转送荔枝。对此,诗人白居易作诗曰: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堂妹杨玉环“ 集三千宠爱于一身 ”,堂兄杨国忠也“大树底下好乘凉”,不仅入朝为相,而且权势熏天。在唐明皇的庇护下,杨国忠与奸相李林甫相互勾结,为非作歹,狼狈为奸,搞得朝政混乱,边境告急,最终导致安禄山叛乱,朝廷君臣流亡马嵬坡,在军卒们的讨伐声中,杨国忠被乱刀杀死,杨玉环也自缢身亡,昔日风光无限的唐玄宗惊魂难定又心悲神伤。自此之后,皇权旁落,日薄西山,返京后被肃宗软禁在太极宫,终日以泪洗面,最终抑郁而亡。
 
历史的教训并没有起到警钟作用,自此之后,仍然有一些有钱的、有权的,经常是前脚走出酒场,后脚进入色场,更有甚者不仅公开收房纳妾,甚至长期在外包二奶、养小蜜,非但不以为耻,反而以此为荣,以此为乐,终归是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自己的责任。
 
《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浪子燕青面对美轮美奂,水性杨花的风尘女子李师师的百般撩拨,非但是心定神宁,而且是坐怀不乱,一句 “大丈夫处世,若为酒色而忘其本,此与禽兽何异” 的铿锵诤言,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
 
与梁山草寇燕青相比,我们那些身居高位,道貌岸然而又偷腥惹荤的官员们又做何感想?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