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 白话文翻译
所属分类: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
伏湛,字惠公,琅琊郡东武县人。九世祖伏胜,字子贱,西汉初年,人们称伏胜为济南伏生。伏湛的高祖父伏孺,在西汉武帝朝客居东武县教书,此后,伏孺把家安在东武县。父亲伏理,是有名的大儒,为汉成帝侍讲《诗经》,后来担任高密王刘宽的太傅,在学问上自成一家。
伏湛孝顺,友爱兄弟,从小接受父亲教育,长大成人,伏湛教授学生数百人。在成帝朝,因为父亲的职务,伏湛补为博士弟子。五次升迁,在王莽篡汉时,伏湛担任绣衣执法,在州郡督查大奸大恶之人,升任后队属正(注:河内郡都尉)。
更始帝即位,拜伏湛为平原郡太守。当时,天下纷纷扰扰,乱兵骤起,伏湛依然平静如故,在郡中推行教化。伏湛对妻子讲:“一年收成不好,国君就要减少膳食;如今,民众饥困,怎么能只顾个人温饱?”在家中,伏湛让家人吃糙米,把俸禄拿出来,分送给乡里,用以赈济百姓,家中有来客一百余人,全靠伏湛养活。当时,有一个郡府督邮很有力气,前来与伏湛商议,欲起兵造反,伏湛对督邮的邪念甚为憎恶,将督邮逮捕、诛杀,还把首级悬挂在城里,以此来警告百姓。郡里的官吏、百姓信服伏湛,很快安定下来。因为伏湛,平原郡得以保全。
刘秀即皇帝位,知道伏湛是一位名儒、汉室旧臣,欲让伏湛担任朝中职务,征召伏湛,拜为尚书。伏湛负责为朝廷制定典章制度。当时,大司徒邓禹率军西征,进抵关中,光武帝认为伏湛有宰相才干,拜伏湛为丞相府司直,代行大司徒(丞相)职事。每当光武帝在外亲征,常把伏湛留在京师,总理朝廷诸项政务。
建武三年,伏湛代替邓禹正式担任大司徒,受封为阳都侯。
彭宠在渔阳郡造反,光武帝欲御驾亲征,伏湛上疏谏言:“臣听说,文王受命于天,对外征伐五国先要向同姓宗室咨询,再向群臣问计,而后用蓍草、龟甲占卜,确定是否应该用兵,只有在宗室同意、群臣设谋、卜筮结果为大吉时,文王才率军出征,最后获得大胜。《诗经》讲:‘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庸。’崇侯在封国内据城坚守,文王将军队撤回,等待时机再予以征伐。之所以这样做,是重视战士的性命,等待时机成熟,可以减少伤亡。因此,文王率领军队,对外征伐不断,最终,三分天下有其二。如今,天下大乱,陛下受命于天,继承帝位,奉祀宗庙,南征北战四年。收服檀乡,征服五校,逼降铜马,大败赤眉,诛杀邓奉反贼,可谓战功卓著。然而,京师空乏,财用不足,国内还未安定,陛下欲关注边郡戎事。渔阳郡靠近北狄,胡虏一旦受到惊扰,必然相互支援。大军出征,所经过的县邑,陛下会看到民众饥困,民众种植的麦子大多在城郭附近,听到官兵将至,很快就会将麦子收割殆尽。大军远征二千余里,军人、战马困乏,转输军粮,路途遥远,道路艰险。而今,兖州、豫州、青州、冀州是中原最富庶的地方,由于连年战争,贼寇肆虐,还未能恢复元气。渔阳郡以东,是边塞,是防备外寇的地方,与胡虏接壤,能够征用的赋税很少。在太平年间,尚需要内地郡县接济,更何况近些年,饱受战争荼毒,怎么能满足军队征战的需要?陛下舍近求远,舍易求难,四方百姓会有很多猜想,一旦百姓惊恐,这是臣最担心之事。从往古的经验,文王重视用兵,广泛征求意见,多谋而后动,结合陛下用兵,前后左右,有许多困难之处。陛下应该先向官员咨询,让他们发表意见,采其所长,陛下再加以选择。臣以为,还是要将内地郡县当作关注重点。”光武帝认真看了奏章,没有再坚持亲征。
当时,有贼寇徐异卿等人,率领一万余人盘踞在富平县。汉军多次征剿,不能结束战事。徐异卿等人讲:“只愿意投降司徒伏公。”光武帝知道伏湛在青州、徐州一带享有盛誉,有威望,于是,派伏湛前去平原郡招降,徐异卿等很快投降伏湛。伏湛派人护送徐异卿到洛阳。
即使在紧急时,伏湛也强调要以文德处理政务。伏湛认为礼乐教化是治理民众的首要之事,国家即使在困难时,也不可须臾忘记。这一年,伏湛奏请皇帝在乡间推行饮酒射箭之礼。此后,皇帝按照伏湛的奏议,在乡间推行饮酒射箭等儒家礼仪。
当年冬天,光武帝欲亲自率领汉军,征伐张步,留伏湛在京师镇守。当时,要祭祀高庙,河南郡大尹、司隶校尉在高庙争执不休,伏湛没有向皇帝奏报,光武帝以策书免去伏湛的职务。
建武六年,光武帝改封伏湛为不其侯,享受食邑三千六百户,送回封国。再后来,南阳郡太守杜诗上疏:“臣听说,唐尧、虞舜之际,依靠股肱大臣辅佐朝政,天下享有太平;文王依靠贤士辅佐,西部享受安宁。因此,《诗经》讲‘人才济济’,《尚书》称颂‘良臣’。臣杜诗看到原大司徒阳都侯伏湛,从幼年开始读书,品学兼优。伏湛为人笃信,多行善事,好学不倦,经学堪为宗师,行为堪为楷模,此前在河内郡朝歌县及平原县任职,受到当地官吏、百姓爱戴,其德行影响一方。在天下大乱时,伏湛坚守职务,秉持节操,不避凶险,有‘匹夫不可夺志’之美誉。陛下深知伏湛的能力,曾经以宰相位托付重任,众贤、百姓瞻仰伏湛德义已久。由于纤细过失,伏湛遭受贬黜,很久没有再被朝廷征用,有识之士看到这些,深感惋惜,臣也暗自叹息。伏湛相貌堂堂,堪为国家之荣光;伏湛经学渊博,堪为知识之渊薮。从少年起,伏湛就胸怀志向,直至白首,不改初衷。其才能足以辅佐帝君,其德行足以垂范百姓。在古代,天子从诸侯选拔公卿辅佐,因此,四方诸侯向心归附,仰望京师。伏湛作为柱石之臣,应该在朝中辅政,出入宫阙,拾遗补阙。臣杜诗愚蠢戆直,不足以评论丞相,然而,臣怀有区区忠心,不敢不竭尽愚忠,向朝廷进言。此前,臣在朝中担任侍御史,上书密封奏事,曾经谈到湛公为官清廉,爱惜属下,好恶分明,是累世不遇的儒学大宗,享有美誉,贯通经学,修身律己,通晓政务,应该在皇帝身边辅佐,或担任纳言。按照古代礼制,从九州选拔五名尚书,现在一郡可以选出二人,伏湛仍可以担任尚书。有人对臣的奏议,不以为然。臣杜诗蒙受国恩,无以报答,所言之事,皆为国家考虑,虽死无恨,在此越职,不避忌讳,奏闻陛下。”
建武十三年夏天,光武帝再次征召伏湛,诏令宫中尚书选择吉日拜授伏湛职务。还未来得及就位,在皇帝召见时,伏湛中暑,不幸病逝。皇帝赐予棺椁,亲临家中吊唁,又派遣使者送葬,整修坟茔。
伏湛有两个儿子:伏隆,伏翕。
伏翕继承爵位,去世后,嗣子伏光继位。伏光去世,嗣子伏晨继位。伏晨谦逊、礼让,为人博爱,尤其好学。伏翕的孙女,后来做了顺帝的贵人,伏翕享受奉朝请礼遇,加特进位,去世后,嗣子伏无忌继位。伏无忌继承家学,博闻多识,在顺帝朝担任侍中兼屯骑校尉。顺帝永和元年,皇帝诏令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订宫中收藏的《五经》典籍、诸子百家、艺术。桓帝元嘉年间,桓帝诏令伏无忌与黄景、崔寔等撰写《汉记》。伏无忌搜集史料,删削要闻,号称“伏侯注”。伏无忌去世,嗣子伏质继位,伏质官至大司农。伏质去世,嗣子伏完继位,伏完娶了桓帝的女儿阳安长公主。女儿做了孝献帝的皇后。曹操弑杀孝献皇后,同时夷灭伏氏家族,撤销封国。
从伏生以后,世上流传的经学讲究清静无为、与世无争,因此东部州郡称伏生为“伏不斗”。
伏隆,字伯文,年轻时重视节操,享有盛名。伏隆在郡府担任督邮,建武二年前往怀宫谒见皇帝,光武帝对伏隆颇有好感。
此前,张步兄弟拥有重兵,盘踞在齐地。皇帝拜伏隆为太中大夫,持符节出使青州、徐州,招降二州所辖的郡、国。伏隆传送檄文,告谕当地郡县:“此前,奸臣王莽杀害平帝,窃取大位。宗室起兵,除暴伐乱,诛杀王莽。诸将拥立圣公,以奉祀汉室宗庙。然而,圣公任用奸臣,杀害贤良,致使三王作乱,盗贼猖獗,违逆天心。最终,圣公被赤眉军杀害。皇天护佑汉室,圣哲应期而至。而今,陛下神武英明,以少制众,王莽部将王寻、王邑率领的百万大军,在昆阳之战,被陛下打败。王郎的赵国军队,在邯郸城下屡受重创,土崩瓦解。大肜军、高胡军望风披靡,铁胫军、五校军在陛下的打击下,先后覆亡。梁王刘永,以刘氏宗室,被立为诸侯王,然而不知餍足,自甘堕落,谋反叛逆,私自封爵拜官,任命州牧、郡守,终于成为反贼。而今,虎牙大将军率领十万汉军,已经攻取睢阳,刘永仓皇遁逃,家族惨遭屠戮。所有这些,诸君都已经看到,如果仍不省悟,必后悔莫及!”青、徐二州贼寇看了檄文,异常恐惧,获索的部将右师郎等六校军队随后投降朝廷。张步也派遣使者跟随伏隆前往京师,在阙门下向皇帝上书请降,献上鳆鱼。
当年冬天,光武帝拜伏隆为光禄大夫,伏隆再次出使张步,并与新上任的青州牧、郡太守及郡都尉一起东行招降。皇帝诏令伏隆有权拜授县令、县长及以下官员。伏隆在青州、徐州招降纳叛,安抚来降者,很多人归顺朝廷。光武帝嘉赏伏隆的功劳,将伏隆比作西汉初期的使者郦食其。此后,皇帝拜张步为东莱郡太守。当时,刘永也派遣使者,立张步为齐王。张步贪恋王位,犹豫不决。伏隆向张步晓谕利害:“当年高祖与大臣盟誓,非刘氏称王者,天下共诛之。而今,你愿意归顺朝廷,可以受封为十万户侯。”张步欲留下伏隆,共同守卫青州、徐州。伏隆不听,奏请皇帝,欲回朝复命。张步遂羁押伏隆,接受刘永的任命。伏隆派人上书光武帝:“臣伏隆奉命出使,有负诏命,被顽凶羁押。而今,臣虽在困厄之中,仍然坚守臣节,不敢弃使者节仗于不顾。另外,官吏、百姓知道张步反叛,大多不愿意归附。臣奏请朝廷,早日发兵,不要顾忌臣伏隆的安危。臣伏隆得以效命朝廷,如果能活着回去,伏法受死,臣甘心情愿;如果臣死于贼手,愿将父母昆弟,托付于陛下。愿陛下与皇后、太子永享天下,与天地共寿。”光武帝看了伏隆的奏章,召伏隆的父亲伏湛,流着眼泪,让伏湛看奏章。说:“伏隆可谓有苏武的气节。恨不能立即救出伏隆!”再后来,张步杀了伏隆。人们莫不为伏隆遇害而哀伤。
建武五年,朝廷平定张步叛乱。光武帝巡幸北海郡,诏令伏隆的族中二弟伏咸,拾取伏隆的遗骨,再次安葬,赐予棺椁,举行大敛,由太中大夫护送丧事。皇帝诏令琅琊郡负责修建坟茔。任命伏隆的嗣子伏瑗为宫中侍郎。
侯霸,字君房,河南郡密县人。族中伯父侯渊曾经担任宦官,口才很好,享有盛名。在西汉元帝朝,侯渊与宦官石显等在宫中负责尚书事务,号称“大常侍”。在成帝朝,成帝任命侯霸为太子舍人。侯霸矜持,有威严,家中富裕,有家产千金,但是,侯霸不愿意从事产业,专心于经学,曾经向九江郡太守房元学习《穀梁春秋》,辅佐房元讲学。王莽初年,五威司命陈崇举荐侯霸有德。此后,侯霸担任随县宰(县令)。随县县域辽阔,濒临汉江,有许多湖泊,当地违法亡命的歹徒大多沦为盗贼。侯霸到了随县,查办案情,诛杀奸猾,抓捕占山为寇的贼首,县域恢复平静。此后,侯霸升任执法刺奸(州部刺史),纠察郡县有权势者,无所忌惮。再后来,侯霸升任淮平郡大尹(注:临淮郡太守),治理有方。及至王莽败亡,侯霸保境安民,淮平郡得以保全。
更始元年,更始帝派遣使者征召侯霸,当时,临淮郡的百姓扶老携幼,沿途哭号,挽留侯霸,百姓扶着使者的传车,有些人甚至睡在路中间。大家说:“请求侯霸君再留任一年。”有民众甚至告诫乳妇不要再乳养婴儿,侯君一去,婴儿就难以存活。使者考虑侯霸一走,临淮郡会大乱,不敢再授以玺书,将临淮郡民众挽留侯霸的情状,奏报朝廷。恰逢更始帝败亡,道路不通。
建武四年,光武帝征召侯霸,诏令侯霸在寿春县会面,当场拜授侯霸为尚书令。当时,朝廷缺乏典章制度,又缺少西汉时的旧臣。侯霸熟悉西汉典章,收集遗留下的档案,向皇帝条奏在前朝有哪些善政以及有利于民众的法令,皇帝逐一施行。每年春天,皇帝都要颁布宽大减刑的诏书,一年四季按时祭祀宗庙,很多律令是在侯霸谏言后设立。第二年,侯霸代替伏湛,担任大司徒(丞相),受赐爵关内侯,在位期间,秉公无私,督查朝廷官员,奉法守职。
建武十三年,侯霸去世,光武帝甚为惋惜、哀伤,亲自到家中吊唁,下诏说:“侯霸广积善行,为官清廉,在任上视事九年。按照汉朝制度,丞相受拜之日,就应该封为列侯。朕考虑到军队在外征战多年,功臣尚未受封,但是按照君臣之义,也不想再拖延时间。谁料想,还未拜授爵位,侯霸奄忽去世。呜呼哀哉!”此后,光武帝追赐侯霸谥号则乡哀侯,享受食邑二千六百户。嗣子侯昱继位。临淮郡的官吏百姓为侯霸建立祠堂,一年四季按时祭祀。光武帝以沛郡太守韩歆代替侯霸,担任大司徒。
韩歆,字翁君,南阳郡人,跟随光武帝南征北战,有战功,受封为扶阳侯。韩歆喜欢直言,毫无忌讳,皇帝难以忍受。有一次,在朝会时,韩歆听到皇帝读隗嚣、公孙述来往的书信。韩歆说:“亡国之君都很有才气,桀纣也是亡国之君,也很有才气。”光武帝听了,勃然大怒,认为韩歆讥讽他。为了证明这一年要发生饥荒,韩歆指天画地,言辞激烈。此后,韩歆被皇帝罢免,回归乡里。皇帝仍然心存遗恨,又派遣使者向韩歆宣读诏书,痛加谴责。司隶校尉鲍永恳请皇帝不要这样做,光武帝坚持要做。韩歆及儿子韩婴听了皇帝的诏书,竟然自杀。韩歆素有儒学大师的盛名,死非其罪,很多人对韩歆自杀颇有微词。此后,光武帝又追赠韩歆家属钱谷,诏令家属以厚礼安葬。
再后来,千乘郡人欧阳歙、清河郡人戴涉先后担任大司徒(丞相),因为某事犯罪,被捕入狱,死在狱中。从此以后,大臣们都觉得丞相难做。再后来,河内郡人蔡茂,京兆人玉况,魏郡人冯勤,也是在丞相位上去世。玉况,字文伯,人很聪明,曾经担任陈留郡太守,以德政教化百姓,享有盛名,后来担任司徒(丞相),任职四年,在任上去世。
侯昱改封为于陵侯,明帝永平年间,侯昱兼任太仆。侯昱去世,嗣子侯建继位。侯建去世,嗣子侯昌继位。
宋弘,字仲子,京兆长安人。父亲宋尚,在西汉成帝朝官至少府。哀帝即位,宋尚不愿意阿附幸臣董贤,违逆哀帝的旨意,被罢免职务。宋弘年轻时性情温和,在哀帝、平帝年间担任侍中。王莽篡汉,宋弘担任共工(少府)。赤眉军攻入长安,派遣使者征召宋弘,逼迫宋宏在朝中任职。不得已,宋弘只得赴任,走到渭水桥边投水自尽,被家人救起。因为佯装淹死,得以免征。
光武帝即位,征召宋弘,拜为太中大夫。
建武二年,宋弘代替王梁担任大司空(御史大夫),受封为栒邑侯。宋弘得到的俸禄,还有食邑的租税,全部拿出来,用以赡养九族亲戚,家中不留余财,以清廉、正直而闻名,后来改封为宣平侯。
光武帝曾经问宋弘谁是当今天下博古通今的鸿儒士人。宋弘举荐了沛国人桓谭,认为桓谭博闻多识,有学问,与学者杨雄、刘向父子相似。于是,光武帝征召桓谭,拜为议郎、宫中给事。每当在宫中宴饮群臣,皇帝会令桓谭鼓琴助兴,对桓谭的琴艺颇为欣赏。而宋弘不喜欢,有些后悔举荐桓谭。有一次,桓谭出宫,宋弘穿着朝服,正襟危坐地坐在府上,派官吏召桓谭到大司空府来。桓谭来到,宋弘不让桓谭落座,疾言厉色地责问桓谭:“我之所以举荐先生,是希望先生在朝中以德辅弼陛下,有利于国家,而先生却多次以郑卫之音,扰乱雅颂正声。这不是忠臣所为。你愿意自我改正,还是要我用法律纠正你?”桓谭听到这里,慌忙顿首谢罪,随后,向大司空告辞,等了很久,宋弘才打发桓谭离开。再后来,皇帝大会群臣,诏令桓谭鼓琴,桓谭望着宋弘,琴艺大失水准。光武帝很奇怪,问桓谭,此次鼓琴为何不似往常。宋弘离席,免冠谢罪道:“臣之所以举荐桓谭,是希望桓谭以忠正辅弼陛下。而今,在朝堂上,陛下令桓谭以郑卫之音取悦,这是臣之罪也。”光武帝听罢,顿时敛容,向宋弘称谢,诏令宋弘戴上帽子,此后不再让桓谭在宫中担任给事。宋弘又推荐贤士冯翊、桓梁等三十余人,有些人后来做到了公卿。
有一次,宋弘到宫中觐见皇帝,看见皇帝的御座后面换了新屏风,屏风上画满仕女,光武帝在与宋弘交谈时,不时回过头来注视屏风上的仕女。宋弘正言劝谏:“未见过好德者,竟然如此好色。”光武帝慌忙叫人把屏风撤去,而后笑着问宋弘:“闻义则改,可以吗?”宋弘答:“陛下以德修身,臣不胜喜欢。”
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失去丈夫,在家中守寡,光武帝与姐姐谈起朝臣,观察姐姐对哪位朝臣有意思。公主说:“宋公威严,有德行,群臣莫及。”光武帝说:“我先试试看。”此后,宋弘被召见,光武帝让公主坐在屏风后面,对宋弘讲:“民间有句俗话,叫作‘贵易交,富易妻’。你认为此话可行?”宋弘答:“臣听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听罢此话,光武帝对姐姐讲:“看来此事难以成功。”
宋弘在位五年,在考察官员时,对上党郡太守的指控查无实据,宋弘遭到免官,回到家里休息,几年后去世,没有子嗣,撤销封国。
宋弘的弟弟宋嵩,性情刚强,孝顺父母,为人正直,官至河南郡大尹。宋嵩的儿子宋由,章帝元和年间在朝中担任太尉,因为阿附窦宪,结党营私,章帝以策书罢免宋由,贬回家乡本郡,宋由自杀。宋由有两个儿子:宋汉,宋登。宋登在《儒林传》有传记。
宋汉,字仲和,以熟读经书、品学兼优享有盛名,朝廷举荐为茂才,四次升迁,担任西河郡太守。顺帝永建元年,宋汉担任东平国相、度辽将军。宋汉注重节操,看重名誉,以恩威治理百姓,在任上有政声。后来,宋汉升任太仆,因为有病,上书乞骸骨,请求退休,顺帝拜宋汉为太中大夫,在任上去世。顺帝制策书:“太中大夫宋汉,为官清廉,注重品行修养,正直无邪。此前在边郡负责军队后勤供应,怀柔戎狄,屡创佳绩。边郡战事停止,终获安宁。本来按照功绩,朝廷应予以封赏,宋汉以有病坚决辞让,品德昭显。朝廷又准备任命宋汉为三公,还未就任,不幸去世。朝廷悲悼,群臣怆然。《诗经》讲:‘肇敏戎功,用锡尔祉。’诏令朝中三公、将军、大夫参加葬礼,加赐丧礼钱十万。在入殓时,赏赐穿全素丝缝制的羔羊皮,以显示品德纯洁。”
儿子宋则,字符矩,担任*陵县令,在任上有政声。因举荐同郡人韦著、右扶风人法真,被世人称赞善于识人。宋则的儿子十岁,与家奴一起射箭,家奴的弓弦崩断,弩箭误射中宋则的儿子,当场射死。家奴跪地叩头,请求死罪,宋则了解情况后,认为是误伤,饶恕家奴。颍川郡人荀爽对宋则明晓事理深感敬佩,时人也称赞宋则。
评论如下:光武中兴以后,在朝中担任丞相,总揽大权的官员有多人。那些担任要职、获取功名者,把崇德重教放在首位,把以法治国放在后面。建国初期,仓促之间,伏湛仍然重视乡射之礼;侯霸担任丞相,奏请光武帝施行宽大政策。凡儒学渊博者,都不会只顾眼前利益;治国长远者,考虑的效果也长远。人们常讲志士仁人重视民心,这是治理天下的要务。懂得这一点,殊堪不易。为推行道义,即使其他方面有些缺失,还可以补救。宋弘禁止淫声,戒除淫色,可谓懂得《关雎》讽谏之义理!
蔡茂,字子礼,河内郡怀县人。西汉哀帝、平帝年间,蔡茂以儒学显名于当时。朝廷征召蔡茂应试博士,在对策考试时,蔡茂力陈各种异象、天灾,考试成绩优秀,被擢拔为议郎。后来,蔡茂升任侍中。王莽在朝中担任摄政,蔡茂以有病辞去官职,回到家乡,不再出仕,不愿意在朝中做官。
此后,天下大乱,蔡茂与窦融的关系很好,前往窦融处躲避战乱。窦融欲任命蔡茂为张掖郡太守,蔡茂辞谢,不肯就职。每次领取薪饷,按照生活所需,只领取一部分。后来,蔡茂跟随窦融被光武帝征召,两次升迁,蔡茂担任议郎。此后,蔡茂升任广汉郡太守,在任上有政绩。当时,外戚阴氏的客人在广汉郡有多人犯法,蔡茂按照法律予以惩治,无所回避。有一次,洛阳令董宣惩治湖阳公主的家奴,光武帝知道后勃然大怒,逮捕董宣,后又将董宣赦免。蔡茂很欣赏董宣刚正不阿,执法不避权贵,奏请朝廷严禁皇亲国戚骄矜不法。蔡茂上书:“臣听说,推行教化,达到教育目的,一定要尊崇善人;欲让国家安宁,百姓安心,一定要惩治恶人。陛下圣德,接受天命,复兴汉室,即位以来,四海晏然,天下终归太平,百姓夙兴夜寐,为发家致富而努力。然而,最近以来,皇亲国戚、后宫椒房的亲属,因为受到恩宠,凭借权势,干扰法制。有些人,甚至杀人不死,伤人不刑。臣担心,这样下去,朝廷的法令将会被弃之不顾,刑法将会废而不用。最近,湖阳公主的家奴在西市杀人,而后,与公主同乘一辆车,在集市上招摇过市,出入宫禁。官吏连日追捕,不能归案,致使被害者家属无处申冤。洛阳令董宣坚持正道直行,不肯阿附权贵,冒犯公主,杀了奸人。陛下没有调查此案,就命人召来董宣,痛加捶打。董宣挨打之际,京师人知道的,莫不侧耳;及至董宣被陛下宽宥,天下人又莫不拭目。当今之世,外戚骄横恣肆,宾客过多过滥。陛下应该诏令有关部门,在审理奸人罪行时对执法官吏给予充分信任,以此表明朝廷不徇私情。”光武帝采纳了蔡茂的谏言。
建武二十年,蔡茂代替戴涉,担任司徒(丞相)。在任上,蔡茂清廉自守,生活俭朴,工作勤奋。
建武二十三年,蔡茂在任上去世,享年七十二岁。光武帝赐予东园制造的棺椁,赏赐丰厚的丧礼钱。
蔡茂刚到广汉郡时,有一天,梦见大殿屋脊上长出三个穗的稻禾,蔡茂跳起来,摘取稻禾,摘取中间的稻穗,又得而复失。就此事,蔡茂询问郡府主簿郭贺,郭贺离席,向太守祝贺:“大殿,是宫中官属的象征。屋脊上长出稻禾,是人臣将要登上高位,享有俸禄。获取中间的稻穗,这是中台(丞相)。按照字形,‘禾’‘失’加在一起为‘秩’,得而复失,表明将要享有俸禄。一旦三公职务有缺,君有可能补任。”一个月后,皇帝征召蔡茂,拜为司徒,蔡茂任命郭贺为司徒府掾史。
郭贺,字乔卿,洛阳人。祖父郭坚伯,父亲郭游君,均能够坚守节操,不愿在王莽朝中任职。郭贺懂得法律,连续升官,建武年间担任尚书令。在任上六年,郭贺熟悉西汉施政的方式,对朝政多有裨益。光武帝拜郭贺为荆州刺史,多次召见,予以赏赐,恩宠优渥。在刺史任上,郭贺政绩优异,百姓感受到郭刺史的恩德,作歌唱道:“厥德仁明郭乔卿,忠正朝廷上下平。”明帝刘庄巡幸南阳郡,特地召见郭贺,加以抚慰,赐予三公礼服,黼黻冕旒。诏令郭贺在巡视郡县时撤去车上的帘幕,让百姓一睹皇帝赐予的三公礼服,以此显示有德。每当郭贺途经某地,官吏、百姓都会指指点点,莫不赞赏刺史有皇帝赐服的荣耀。明帝永平四年,皇帝征召郭贺,拜为河南郡大尹。在任上,郭贺以清静治民获得百姓称赞。在任上三年,去世,皇帝诏书对郭贺的去世表示惋惜,赐予丧车一辆,丧礼钱四十万。
冯勤,字伟伯,魏郡繁阳县人。曾祖父冯扬,在西汉宣帝朝曾经担任弘农郡太守。冯扬有八个儿子,都是二千石官员,赵地、魏地人视为荣耀,称冯扬为“万石君”。其中兄弟七人,都长得相貌魁伟,只有冯勤的祖父冯偃身高不满七尺,常自惭形秽,担心子孙也会长得矮小,为儿子冯伉娶了一个高个子的妻子。冯伉生下冯勤,身高八尺三寸。冯勤八岁时就会计算。
最初,冯勤在太守铫期郡府担任功曹,很有才干。当时,铫期正跟随刘秀南征北战,把郡府政务交由冯勤代理。冯勤与同县人冯巡等人举兵,欲响应刘秀,计划还未施行,遭到当地豪门大姓焦廉等人反对。冯勤只好带着老母、兄弟及族人投奔铫期,铫期将冯勤视为心腹,推荐给刘秀。最初,冯勤并未受到重用,后来,光武帝任命冯勤为宫中侍郎,协助尚书处理政事,主要负责筹措军粮。在任上,冯勤做事情精明干练,劬劳勤政,得到光武帝信任,每次召见,皇帝都会对左右人讲:“这是我的能吏!”此后,冯勤负责封爵事宜。冯勤衡量功次轻重、国土远近、地势丰薄,使封赏与功劳相一致而不逾越,使人莫不厌服。得到封爵的诸侯,莫不信任冯勤。从此以后,凡有关封爵事务,非冯勤裁量,不能做出最终决定。光武帝认为,冯勤很能干,宫中尚书事务,一律交予冯勤。
司徒(丞相)侯霸向皇帝举荐前梁县令阎杨,阎杨喜欢讥讽朝政,光武帝讨厌这种人,知道是侯霸举荐,怀疑其中有奸情,皇帝勃然大怒,赐予侯霸玺书:“崇山、幽都犹可待(注:据说驩兜、共工被流放在崇山、幽都),黄钺一挥掉头颅。你想以身试法,还是想杀身成仁?”光武帝派冯勤带着皇帝的玺书,前往司徒府,交予侯霸。冯勤回来后,向皇帝陈述侯霸的举荐用意,一再解释,光武帝这才释怀。此后,光武帝拜冯勤为尚书仆射。任职十五年,冯勤以谨于政务受到称赞,皇帝赐冯勤爵关内侯,升任尚书令。后又拜冯勤为大司农。三年后,冯勤升任司徒(丞相)。
此前,朝廷三公大多因为某事犯罪遭免职,光武帝很看重冯勤,欲令冯勤善始善终。一次在酒宴上,光武帝特意提醒冯勤:“朱浮对上不忠于国君,对下欺压官属,中伤他人,至今不知悔悟。人的生死,很难预测,朱浮这种人,真的很可惜!有些大臣被流放,或被杀,此后,尽管也被追加爵位,皇帝赏赐丧葬费,但不足以抵偿性命。欲做忠臣孝子者,须以此为教训,作为镜鉴。能够尽忠报国,对国君没有二心,生前享有封爵、赏赐,功名列于不朽。这样的结果,岂不更好!”此后,冯勤更加恭敬,忠心耿耿地效命于皇上,皇帝认为冯勤很称职。
冯勤的母亲八十岁,每次在宫中觐见皇帝,光武帝都特别诏令无须下拜,令宫中侍者扶着老太太上殿,对身边的诸侯王、公主讲:“教育冯勤,使其尊贵者,就是这位老太太。”由此看出,光武帝对冯勤的信任。
中元元年,冯勤去世,光武帝很哀伤,派使者吊唁、祭祀,赐予东园制造的棺椁,赠送的丧礼钱非常优厚。
冯勤有七个儿子。长子冯宗继承爵位,官至张掖郡属国都尉。四子冯顺,娶了平阳长公主,在大鸿胪任上去世。章帝建初八年,章帝诏令冯顺的次子冯奋,继承公主的平阳侯爵位。冯奋去世,没有子嗣。和帝永元七年,和帝下诏,续封冯奋的哥哥羽林军右监冯劲为平阳侯,奉祀平阳公主。冯奋的弟弟冯由,担任黄门侍郎,娶了平安公主。冯劲去世,嗣子冯卯继位。
冯卯在安帝延光年间担任侍中,去世后,嗣子冯留继位。赵熹,字伯阳,南阳郡宛县人。年轻时赵熹重视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有子嗣,当年赵熹十五岁,决心为堂兄报仇,赵熹结交客人,怀揣利刃,前去报仇,此时,仇家已经患有重病,无力抵抗。看到仇家在病中,赵熹认为此时报仇非仁者所为,放过了仇家。临走时,赵熹对仇家讲:“等你病好了,趁早逃得远一点儿。”仇家躺在床上,痛打自己,表示悔恨。仇家病愈,绑缚自己前来请罪,赵熹不与其见面,后来还是杀了仇人。
更始帝即位,舞阴县大姓李氏盘踞在舞阴县,不肯投降。更始帝派遣柱天将军李宝前去劝降,李氏不肯投降,说:“听说宛县的赵氏有孤孙赵熹,信义远近闻名,我愿意接受赵熹劝降。”更始帝刘玄征召赵熹。当时赵熹未满二十岁,来见更始帝,更始帝上下打量一番,笑了,说:“小牛犊,能负起重物吗?”任命赵熹为郎中,代行偏将军职事,派赵熹前去舞阴县劝降,李氏随即打开城门投降。此后,赵熹率军进入颍川郡,对于拒不投降者,坚决打击,进抵汝南郡,返回宛县。更始帝刘玄大喜,对赵熹讲:“卿是一匹千里驹,努力吧。”恰逢王莽派遣王寻、王邑,率领新朝大军出函谷关前来讨伐汉军,更始帝任命赵熹为五威偏将军,协助刘秀,在昆阳城迎战王寻、王邑。刘秀大破王寻、王邑军,赵熹身负重伤,立下战功。更始帝拜赵熹为中郎将,封为勇功侯。
更始帝败亡,赵熹被赤眉军围困,形势危急,赵熹登上房顶逃走,与好朋友韩仲伯等数十人,带着家小,翻越高山,跨越险阻,走出武关。仲伯看到妻子长得漂亮,担心在路上被人强暴,自己也会受到连累,欲将妻子丢弃在路上。赵熹责骂仲伯,仲伯不听。于是,赵熹用泥浆涂抹仲伯妻子的脸,用鹿车载着仲伯的妻子,亲自推车。每当遇到劫贼,或遇到有人想施暴,赵熹就说,这位妇人有病,以此免祸。走到丹水县,一行人遇上更始帝的亲属,光着脚,破衣烂衫,狼狈不堪,加上饥寒交迫,已经不能前进。赵熹与众人相见,悲喜交集,将车上装载的缣帛、粮食全部拿出来资助他们,护送他们回到家乡。
邓奉在南阳郡造反,赵熹与邓奉关系很好,多次写信指责邓奉,有进谗言者向光武帝奏言,说赵熹与邓奉合谋,光武帝由此怀疑赵熹。及至邓奉失败,光武帝从叛军中搜出赵熹寄予邓奉的书信,大吃一惊:“赵熹真的是一位忠厚长者。”于是征召赵熹。赵熹来见,皇帝赐予赵熹鞍马,在公车署任待诏。当时,江南还未平定,道路不通,光武帝让赵熹代理简阳侯国相(注:汉代列侯的封国,由地方官员担任国相,相当于县令)。赵熹赴任,不带一兵一卒,单车驰入简阳。当地官吏百姓不肯让赵熹进城,赵熹向他们宣读诏令,喊出城中的负责官员,向官员宣示国家法度,负责官员打开城门,背缚双手,归顺朝廷。从此以后,各营垒相继投降。荆州牧奏闻朝廷,说赵熹善于处理复杂政务。光武帝下诏,又任命赵熹为平林侯国相。赵熹在平林扫除残贼,安抚归降的民众,很快安定下来。
再后来,赵熹担任怀县令。当地豪门大姓李子春,原来担任琅琊国相,为人狡诈,兼并土地,行为不道,是当地的一大祸患。赵熹下车后,听说李子春的两个孙子杀人,案件迟迟未破,以此为由,赵熹穷追案犯,收捕李子春,严刑拷打。李子春的两个孙子自杀。京师为李子春求情者有数十人,赵熹一概不听。赵王刘良患重病,不久于人世,光武帝前去探视,问赵王有何遗言。赵王说:“臣与李子春结为好友,今天李子春犯罪,怀县令赵熹按照法律,要杀李子春。臣为李子春求情,放他一条活命。”光武帝说:“官吏奉法办案,法律不能徇私情,你再提别的要求吧。”赵王不再讲话,去世后,光武帝追思赵王,赦免李子春。
这一年,赵熹升任平原郡太守。当时,平原郡的盗贼很多,赵熹与其他郡联合追捕,斩杀盗贼首恶,余党应该判罪者有数千人。赵熹奏请皇上:“恶人犯罪,仅限于自身,其他从犯,可流放至京师附近的郡县。”光武帝采纳赵熹的谏言,把其他盗贼迁至颍川郡、陈留郡。此后,赵熹在平原郡褒奖义行,铲除大奸大恶之人。再后来,青州发生蝗灾,蝗虫侵入平原境界,均被扑灭,平原郡连年丰收,百姓歌颂郡太守。
建武二十六年,光武帝在宫中举行酒宴,邀请刘氏宗亲聚会。大家在酒宴上非常高兴,特别是夫人们,纷纷向皇帝谈起,当年更始帝败亡,宗亲逃亡途中遭遇的种种不堪。她们说:“多亏了赵熹,笃行仁义。往年,赤眉军攻入长安,刘氏宗亲仓皇出逃,途中遇上赵熹,才得以活命。”光武帝听罢,很受感动。再后来,皇帝征召赵熹,拜为太仆,在宫中接见赵熹,说:“爱卿,不但英雄钦佩你,就连妇人也感激你有仁义。”于是厚加赏赐赵熹。
建武二十七年,光武帝拜赵熹为太尉,赐爵关内侯。当时,南单于已经向汉朝俯首称臣,乌桓、鲜卑前来京师朝觐皇帝,光武帝诏令赵熹专注边郡事务,考虑国策,如何能长治久安。赵熹上奏皇帝,把战争期间迁徙至内地的边民迁回边郡安置。从此以后,幽州、并州二州安定下来。
建武三十年,赵熹上书,谏言皇帝考虑封禅事宜,以此端正“三雍之礼”。中元元年,赵熹跟随皇帝封泰山。及至光武帝驾崩,赵熹又接受先帝遗诏,负责丧葬事务。当时,诸侯藩王都还住在京师,自从王莽篡政,天下陷入混乱,旧的典章制度荡然无存,皇太子与东海王等在宫中座席杂乱,尊卑位序形同虚设。看到这种情况,赵熹手持佩剑,正言厉色,站立在宫殿的台阶上,命令宫中侍中,把诸侯王一一赶下去,回到臣子位就座,以明确尊卑位序。当时,诸侯藩国的官属可以自由出入宫禁,与朝廷官员不分彼此。赵熹上表奏闻明帝,派谒者将这些官属安排在京师周围县,诸侯王必须住在驻京师官邸,只有在早上、晡时需要入宫哭祭大行皇帝时,才能入宫。朝廷整顿相关礼仪,严格门禁,宫廷内外肃然。
明帝永平元年,明帝封赵熹为节乡侯。永平三年春天,在考察官员时,因为纠察中山国相薛修与事实有出入,赵熹遭免职。当年冬天,赵熹代替窦融担任卫尉。永平八年,赵熹代替虞延代行太尉职事,设置衙署,像太尉一样办公。后来,赵熹母亲病逝,赵熹须为母亲服丧,上疏皇帝,请求辞去官职,明帝没有批准,派遣使者为赵熹除去丧服,赏赐很多。赵熹在宫中负责宿卫,在宫外代行宰相职事,在朝堂上整顿纲纪,修身正人,从未懈怠。及至明帝驾崩,赵熹再次负责丧葬事宜,送走大行皇帝,所有丧葬事务处理得及时到位。章帝即位,拜赵熹为太傅,兼领尚书职事。又擢拔赵熹的几个儿子,其中有七人担任宫中侍郎。长子赵代,在黄门担任给事。
章帝建初五年,赵熹患重病,章帝亲临家中探视,及至去世,章帝又亲临吊唁。赵熹享年八十四岁。谥号为正侯。
嗣子赵代继承爵位,赵代官至越骑校尉。和帝永元年间,赵代辅佐征西将军刘尚讨伐羌寇,因为某事犯罪,被捕入狱,在狱中病逝。和帝哀怜赵代,赐予棺椁、钱、布,赐予越骑校尉、节乡侯印绶。嗣子赵直继承爵位,赵直官至步兵校尉。赵直去世,嗣子赵淑继位。赵淑去世,没有子嗣,撤销封国。
牟融,字子优,北海郡安丘县人。年轻时,牟融以学问渊博名闻当时。牟融用夏侯胜传授的《尚书》教授学生,有学生数百人,在州郡享有盛名。因为是司徒(丞相)举荐的茂才,牟融担任丰县令,在任上三年,县里没有诉讼案件,政绩考评为州郡第一。
司徒范迁举荐牟融忠正无私,经学娴熟,应该在朝中任职,并且将牟融在丰县的治理成绩奏报朝廷。明帝永平五年,明帝征召牟融代替鲍昱担任司隶校尉。在任上,牟融监察百官无所忌惮,对不法官员多有弹劾,朝中百官因此而敬畏。永平八年,牟融代替包咸担任大鸿胪。永平十一年,牟融代替鲑阳鸿担任大司农。
当时,明帝勤于政事,日理万机,朝中公卿在朝会时纷纷谏言,为国家发展出谋献策,对刑狱断案提出谏言。牟融学问很好,经学娴熟,又善于议政,朝廷大臣很佩服牟融的才能。为此,明帝嗟叹不已,认为牟融有宰相才干。第二年,牟融继伏恭之后,担任司空(御史大夫)。在任上,牟融举止端庄,颇有大臣风范。章帝即位,以牟融为先朝老臣,诏命牟融代替赵熹担任太尉,与赵熹一样兼领尚书职事。
章帝建初四年,牟融去世,章帝亲临家中吊唁。当时,牟融的长子牟麟回到家乡,章帝考虑到牟融的其他儿子年龄幼小,诏令太尉府掾史教导这些孩子。举行丧葬,章帝赠予的丧礼钱十分优厚,以表示恩宠、关系亲密。章帝又在明帝的显节陵下面赐予坟茔地,任命牟麟为宫中侍郎。
韦彪,字孟达,右扶风平陵县人。高祖父韦贤,在西汉宣帝朝担任丞相。祖父韦赏,在西汉哀帝朝担任大司马(司寇)。
韦彪非常孝顺,对父母感情至纯,父母去世,韦彪哀伤三年,不走出坟茔旁建造的庐舍,服丧期满,韦彪形销骨立,瘦得脱了人形,病了几年才恢复健康。韦彪好学,博闻多识,人们尊称韦彪为儒宗。
建武末年,韦彪被举荐为孝廉,担任宫中侍郎,因为有病,被免去职务,回到家乡教书。韦彪安贫乐道,恬淡自如,三辅地区的儒生莫不敬仰。
明帝听说韦彪的事迹,永平六年,征召韦彪,拜为谒者,赐予车马衣服。三次升迁,韦彪担任魏郡太守。章帝即位,韦彪因为有病,被免去职务。章帝再次征召,拜为左中郎将、长乐宫卫尉。韦彪多次就朝中政事提出谏言,每次谏言总是以宽厚为本。此后,韦彪上疏章帝,乞骸骨,请求退休。章帝又拜韦彪为奉车都尉,享受中二千石俸禄,恩宠优渥,赏赐丰厚,其待遇犹如外戚。
章帝建初七年,章帝西行巡狩,韦彪代行太常职事,跟随和帝巡狩。章帝多次召韦彪谈话,询问有关三辅地区的旧闻,以及民风民俗。韦彪谏言:“而今,陛下西行巡幸长安,应该在旧都祭祀从高祖到宣帝朝的功臣,彰显他们的功绩,照顾他们的子孙。”章帝采纳韦彪的谏言,章帝制诏书予京兆尹、右扶风,访求萧何、霍光的后人。当时霍光已经没有后嗣,萧何还有一个重孙萧熊,章帝封萧熊为酂侯。章帝建初二年,章帝已经封了曹参的后人曹湛为平阳侯,此次不再封曹参的后人。章帝厚赏韦彪金钱、美味食物,诏令韦彪前往平陵县为父母上坟扫墓,返回后,拜韦彪为大鸿胪。
当时,向朝廷提出谏言者,多认为郡、国举荐的人才并非按照政绩,地方官员工作懈怠,政事疏忽,责任在州郡。章帝下诏朝中公卿,在朝议时讨论此事。韦彪上疏谏言:“臣仔细阅读明诏,陛下为了百姓,施恩惠与受举荐的士人,务求得到真正为民办事的官员。国家以举荐贤才为要务,‘贤’以孝行为先。孔子说:‘事亲孝,即能事君忠,访求忠臣,一定要在孝子中选择。’一般来讲,一个人的才气、德行很难兼备。孟公绰做赵氏、魏氏的家臣,绰绰有余,但是做滕国、薛国的大夫,就难以胜任。忠孝之人,处世常表现为厚道;官吏严苛,处事则表现为刻薄。夏商周三代之所以有那么多正道直行的大臣,关键在于发掘良才,加上官员勤修品行。士人须以才、德为先,不应仅考虑门阀、阅历。总而言之,在选官时,朝廷要特别注重对二千石官员的考察。二千石官员,为人‘贤’,举荐的官员,也会从‘贤士’中选拔,这样,朝廷就可以获得更多贤士。”章帝认可韦彪的谏言。
韦彪认为,本朝继承前代皇帝(光武帝、明帝)对吏治的要求,官员大多苛刻,在选官时,不是以“贤”为标准,加上盛夏季节,气候阴冷,韦彪乘机上疏谏言:“臣听说,朝廷推行教化,其用意在协调阴阳。臣看到从立夏以来,应该热,反而冷,这是刑罚过度的缘故。郡、国不遵循时令,才有这样的结果。农民忙于农事,酷吏占用农民务农的时间;赋敛过多,贪官从中盘剥,这是朝廷施政的隐患。朝廷施政,一定要关心百姓,消除隐患。朝廷中枢,尚书很重要,选择尚书,要慎之又慎!近些年,有许多侍郎被越级擢拔为尚书,虽然熟悉法律、档案,长于应对,然而,这只是小技能、小聪明。朝廷应该从州郡任职的官员中,挑选有名望者,有些官员,虽然年龄偏大,行动迟缓,不尽如人意,然而,他们一心为公,奉公守职,做事缜密。陛下深思,当年张释之为何谏言文帝,慎用啬夫,而选用像绛侯周勃那样的大臣。此前,楚王谋反案兴起大狱,安排许多县令帮助郎官审案,这其中就有很多是小人,为人奸诈,酿成很多冤案。朝廷要减少官员,可以先让这些人停职。还有,谏议官员,朝廷应该选用公正、博学、为人正直的士人,对朝政有所裨益。还可以通过考试,从征召上来的士人中选拔。还有,侍御史外放任职,往往放在州郡,在选任时,要考核政绩。二千石郡府官员任职较长,能为百姓带来利益者,朝廷应该增加俸禄,给予赏赐,切勿随意调动。敬请陛下留意。”上疏递上,章帝采纳韦彪的谏言。
章帝元和二年春天,章帝东行巡狩,诏令韦彪代理司徒(丞相),随同皇帝巡狩。返回后,韦彪以有病乞骸骨,请求退休,章帝派遣小黄门、太医前来问医问药,赐予食物。不久,韦彪病情加重。章和二年夏天,章帝派谒者,以策书诏命韦彪:“韦彪身为将相后裔,率身垂范,恪尽职守,从地方调到朝廷任职。在任上数年,中间身患重病,多次上书,请求退休。君的年龄已至耆艾,不能再为国事劳碌,朝中政事繁杂,对健康有损,请上缴大鸿胪印绶。派太子舍人到宫中府库,取赏钱二十万。”和帝永元元年,韦彪去世,和帝诏命尚书:“原大鸿胪韦彪,在位期间,劬劳勤政,朝廷正要重用,奄忽去世。赏赐丧葬费二十万,布一百匹,谷米三千斛。”
韦彪一生清廉,谨守节操,生活俭朴,乐善好施。得到的俸禄及皇帝的赏赐,大多分送给族人、亲朋好友,家中不留余财。生前著书十二篇,人们称之为《韦卿子》。
韦彪有一个同族侄子,名字叫韦义,字季节,高祖父是韦玄成,在西汉元帝朝曾担任丞相。此前韦彪家迁至右扶风,韦义仍然住在京兆杜陵县。
哥哥韦顺,字叔文,担任平舆县令,有政声。次兄韦豹,字季明,三公府征召,授予官职,在职期间,韦豹托故挂印离去。司徒刘恺再次征召,对韦豹讲:“卿对职务无所谓,爵位、职位迟迟得不到升迁。在年终时,将要选拔侍御史,我欲举荐你,你愿意留下,再待一段时间吗?”韦豹答:“臣犬马齿衰,能力不足,因为仰慕君的恩义,不愿舍弃。现在,臣已经年迈眼花,行动迟缓,不宜再留任,举荐之事不敢当。”说罢光着脚,离开司徒府。刘恺在后面追赶,韦豹径直离去,不管不顾。安帝西行巡狩,征召韦豹,拜为议郎。
年轻时,韦义与两个哥哥齐名,在州郡做官。太傅桓焉征召韦义处理复杂政务。此后,韦义担任广都县长,又担任甘陵县、陈县县令,政绩优异,县衙吏曹无事,监狱空虚。韦义多次上书顺帝,谏言按照古制对官员进行考核,决定升降去留,制定对官员考核的标准,还要在民间征召名儒。韦义指责皇帝身边的近臣,讥讽权臣窦氏。韦义的谏言没有起作用,他长期受到压制,得不到升迁,最后,以哥哥韦顺病逝,请求辞职。三公府征召,韦义没有应召。广都县百姓为韦义建立生祠。及至韦义去世,三个县的吏民为韦义举哀,如丧考妣。
韦豹的儿子韦著,字休明,年轻时以熟读经书享有盛名,不愿意接受州郡征召、任命。大将军梁冀征召,没有应召。桓帝延熹二年,桓帝诏令公车署准备厚礼征召韦著,行至霸陵,韦著称病返回。此后,韦著进入云阳山采药,不肯再回到世俗。有关官员上奏,给韦著罗织罪名。桓帝诏命原谅韦著,再次诏令京兆尹备上厚礼劝说韦著出山,韦著始终不肯应召。灵帝即位,中常侍曹节认为陈蕃、窦氏被杀,海内儒生多有怨言,欲借重贤士,平息民怨,于是上奏灵帝,在家中拜韦著为东海国相。因为皇帝诏书逼迫,不得已,韦著只好解下头巾,换上官服,来到府衙。在处理刑案时对犯人使用重刑,被犯人家属控告,韦著被判处有罪,送往左校服苦役。韦著的后妻蛮横霸道,干预政事,也坏了韦著的名声。最后,韦著被释放回家,在家里被奸人杀害。隐居不仕的儒生,常以此为羞。
赞辞如下:湛、霸奋庸,维宁两邦。淮人孺慕,徐寇要降。弘实体远,仁不忘本。熹政多迹,彪明理损。牟公简帝,身终上衮。
- 全部评论(0)